進口汽車零部件爭端:歐美贏了又如何?
(发布日期:2008/3/6 10:04:39)
浏覽人數:269 |
鼠標雙擊自動滾屏 |
![]() |
即使退一万步来讲,中国一旦最终在此争端中败北,也不需要一些所谓的专家所表现出来的激烈的“义愤”。西方国家很可能在此次争端中出现一种尴尬的局面——赢了官司,输了结果。
經過兩年的沸沸揚揚,中國進口汽車零部件爭端(以下簡稱“WTO案”)專家組公開初步調查結果。這一結果被認爲是中國加入WTO以來的首次敗訴。
爲什麽中國在WTO首敗發生在汽車業中非核心一環的爭端,而不是貿易摩擦頻發的農業、紡織行業呢?在衆多的WTO貿易爭端中,歐美國家爲什麽死咬此案不放松?爲什麽在此次爭端中,西方國家幾乎站在同一戰線而形成”密不透風”之牆呢?
衆多的疑問,令此宗WTO案顯得更具有標本式意義。
雖然中國在初步調查中首敗,但並非意味著中國將輸掉此次爭端。即使退一萬步來講,中國一旦最終在此爭端中敗北,也不需要一些所謂的專家所表現出來的激烈的“義憤”。
其實,在此次爭端的兩年多時間內,世界汽車業呈現出“東邊日出西邊雨”的格局。在底特律,通用汽車創了世界汽車業巨虧的“黑洞”,福特、克萊斯勒也深陷泥淖。而這座一向給人欣欣向榮的現代工業城市,也因汽車業式微而成爲美國房價下降最猛的市場。
成也汽車,敗也汽車。汽車業不但是國內不少城市的支柱産業,同樣是歐美國家解決就業與獲得稅收的最重要制造行業。汽車業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相對于農業、紡織行業更加重要。
隨著各大汽車企業紛紛加快在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本土化生産,歐美汽車制造業開始直線下滑。此次零配件爭端恰好爲歐美國家阻止這種下滑趨勢提供了一個切入口。這也就解釋了爲什麽幾大西方國家一致對零配件爭端死咬不放松。
但西方國家很可能在此次爭端中出現一種尴尬的局面——贏了官司,輸了結果。
事實上,在爭端期間,各大跨國巨頭小算盤早已“啪啦啪啦”地撥響。面對中國車市每年計劃5%的降價幅度,大衆、通用、豐田、福特都在加快在中國本地化生産。它們對這一爭端更多的是采取觀望心態,無論結果如何,它們的投資計劃只會加速,不可能倒退。畢竟中國市場是這些巨頭的重要利潤支柱。
相應地,跨國車企加快在中國零配件本土化戰略也不會因爲爭端而減緩。對于歐美國家而言,若一定要以爭端結果來解除中國對零配件的某些限制,並希望拖住跨國巨頭轉産中國的計劃,顯然將“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因此,我們不用“義憤”爭端的最終的結果,但我們必須警惕一種現象。在跨國巨頭加快在華零配件生産時,獨資“單幹”現象愈加嚴重。這將導致跨國巨頭從汽車制造業上遊壟斷技術,令中國輸掉市場卻換不來技術。
這種後果比整車合資企業外方不輸出技術的情形還要嚴重。如何在零配件國産化中打破跨國汽車巨頭的“單幹”現象,應該是此宗WTO案留給中國汽車業的一大課題。
资料下载:[厦门物流海运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