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此次車展德國以外參展商最多的國家,共有116家展商
当地时间9月9日,作为两年一度的全球顶级车展,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慕尼黑国际车展)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展會上的“中国阵容”继续备受瞩目。根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中國是此次車展德國以外參展商最多的國家,共有116家展商。从整车到电池、自动驾驶、激光雷达与智能座舱“全链条出海”,比亚迪、小鹏、零跑等携新品登场。在全球地缘政治动荡、贸易保护倾向不断抬头的今天,中国车企在慕尼黑的集体亮相,释放出几大突出信号。

下个月就是欧盟正式对中国进口纯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两周年,以及欧盟对华相关“反补贴税”落地一周年。实践证明,保护主义无法阻挡市場选择的力量。过去两年,中国车企不仅在欧洲存在感和能见度不断升高,同时也充分经历了市場的检验。根据欧洲一家知名机构的数据,中國品牌7月占据了欧洲电动汽车销量的9.9%,在欧洲整个汽车市場的占有率已达5.3%,连续3个月突破5%大关,充分显示出中国汽车品牌逆势成长的韧性和潜能。相比上届慕尼黑车展,中国参展车企数量继续大幅增加的事实,说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仍是基于技术领先、全产业链完善所形成的超高性价比,以及消费者良好体验感和旺盛的市場需求,这才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不僅如此,中國電動汽車的進入,正在發揮“鲇魚效應”,激活歐洲傳統汽車市場的創新活力,推動整個行業加速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我們看到,包括歐洲汽車業在內的産業界心態已經在經曆一場深刻的轉型。歐洲車企積極擁抱變革,並尋求與中國同行的合作。大衆、雷諾、寶馬等車企負責人紛紛直言,面對中國企業的競爭壓力,歐洲車企需要做的是奮起直追、直面挑戰,同時借助中國同行的力量。慕尼黑車展上,寶馬、奔馳、奧迪等巨頭的新能源戰略和概念車發布,正說明了這一點。他們不再僅僅是“防守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和變革者。
越來越多的迹象顯示,中歐産業界合作共贏的願望正在超越經濟“泛政治化”的窠臼。中方在電池技術、智能化系統和可再生能源整合等方面積累深厚;歐方則在整車設計、品牌沈澱和某些高端制造工藝上經驗豐富。事實上,中歐産業界與企業間的合作意願和實際動作,已遠遠走在了布魯塞爾某些滯後且帶有意識形態偏見的政策前面。從大衆入股小鵬,到奔馳與吉利深化技術合作,再到比亞迪計劃在歐洲多國投資建廠“努力使生産方式更加歐洲化”,無不彰顯雙方産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的內在需求和強大韌性。
只有經曆市場檢驗的産品和企業,才能夠順應消費者的偏好和行業發展的潮流,而在貿易保護和自我封閉下生存的行業,往往會因內生發展動力不足,走向自我衰朽。中國當前新能源乘用車半年銷量552.4萬輛的超大規模市場,以及“充電10分鍾,續航400公裏”的科技實力,正是市場充分競爭激發企業潛力的結果。
中國車企取得的進步和全球性影響,是中國新質生産力全面提升的生動縮影。近年來,中國消費者和外國友人都親眼看到中國電動汽車“更多了”“更好開了”“貢獻更大了”。截至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整車消費已超過2萬億元,有力帶動了産業鏈上下遊和相關産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對宏觀經濟的系統性帶動作用,而這一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超深化産業布局,同樣也將成爲包括歐洲在內全球綠色轉型的“順風車”。
良性競爭是不斷生成源頭活水的必由之路,開放與合作才是應對全球性挑戰的正解。慕尼黑車展不僅是一場汽車的盛宴,更是一場關于合作、共贏和相互成就的對話。失序的對抗將傷及共同的增長與轉型,理性的合作才有助于雙方的現實收益。歐洲需要避免讓“去風險”滑向“去機會”,以封閉應對壓力,只會內耗競爭力。在複雜的全球化進程中,彼此成就而非對立,才是中歐關系發展的正道,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