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車企都試圖通過聚焦海外業務,實現銷量高速發展和擴大盈利規模
2025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市場競爭仍如往常那樣激烈。一方面是價格戰沒有停止。新能源乘用車新車降價車型的平均降幅高達12%,燃油車平均降幅達到8.9%。這主要是因爲産能過剩、需求疲軟以及新能源車技術叠代加速、成本持續下降帶來的替代效應。

從産品層面來看,隨著智駕的普及,核心技術的叠代還有原材料價格的下降,使得一衆新老品牌競爭嚴重分化。這一點,從近期多家車企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業績數據就能一探究竟。除了少數頭部車企還能保持盈利同比增長,其余都是營收增長但淨利潤下滑。
同時,數據也顯示,中國汽車出口業務呈現出總量穩步增長、結構持續優化、新能源表現亮眼的特點。很多車企都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場。通過聚焦海外業務,實現銷量高速發展和擴大盈利規模。
新能源出口,百舸爭流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外銷308.3萬輛,同比增長10.4%。在此背景下,多家車企海外市場表現創下新高。
根據奇瑞汽車此前公布的招股書披露,今年一季度,奇瑞海外銷量爲25.55萬輛,維持國産出口第一水平。同期,奇瑞海外市場收入爲262.89億元,占同期總營收的38.5%。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其在海外有2958家經銷商網點。招股書還提到,奇瑞汽車海外市場涵蓋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等主要區域,2024年在歐洲、南美、中東及北非銷量位列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公司第一名。
據了解,瑞虎5x、瑞虎7是奇瑞在海外銷量的重要支柱。特別是瑞虎5x,它在歐洲、南美、中東等地區成爲A0級SUV細分市場出口冠軍。
2025年上半年,比亞迪海外市場表現非常亮眼,銷量和營收都實現了高速增長,上半年銷量達到47萬輛,營收同比增長超50%。在巴西,比亞迪2025年上半年銷量達4.7萬輛,同比增長45%,蟬聯當地新能源銷冠。目前,比亞迪已進入全球112個國家和地區市場。
吉利汽車正在加快海外市場的滲透。目前,在亞洲、拉美、中東及歐洲設立12家附屬公司,2025年上半年,新增了144家銷售及服務網點,進入了澳大利亞、新西蘭、越南、印尼、希臘等市場。

新勢力品牌也沒閑著。零跑汽車憑借與Stellantis集團合資成立的“零跑國際”,實現了快速的海外渠道擴張和市場滲透。其業務已覆蓋全球約30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建立了超過600家銷售與服務網點,特別是在歐洲市場,網點數量已超過550家。與之相比,其他新勢力車企的出海業務仍處于初期探索階段。比如,理想汽車將其2025年定義爲“海外市場元年”,顯示出其全球化布局剛剛正式啓動。
從區域市場結構看,中國汽車出口高度集中于中南美洲(72萬輛)、中東(63.1萬輛)和歐洲(60.1萬輛)三大市場,這三大區域是整體出口量的核心支柱。
本地建廠好處多多
中國新能源車企正積極通過海外投資建廠來實現本地化生産,這已成爲它們全球化戰略的核心環節。
零跑汽車與Stellantis集團在馬來西亞吉打州的Gurun工廠啓動零跑C10車型的本地化組裝項目。初始投資額爲500萬歐元,計劃于2025年年底前啓動生産;

長安汽車在泰國羅勇府投資約100億泰铢(約20億元人民幣)自建新能源整車工廠。這是央企在海外投産的首個新能源整車工廠,于2025年5月16日正式投産,首款下線車型爲深藍S05右舵版。一期設計産能爲10萬台/年,二期將達到20萬台/年。泰國工廠未來將生産長安、深藍、阿維塔三大品牌車型,産品覆蓋東南亞及右舵車市場。
廣汽集團在東南亞多地投資建廠。在印尼,廣汽集團于2025年6月投産了其印尼雅加達智慧工廠。首期産能2萬輛/年,並計劃逐步擴展至5萬輛/年。其首款量産車型爲AIONV;在馬來西亞,廣汽則是采取了合資與CKD(完全散件組裝)的模式。其與華麗山陳唱汽車有限公司合作的馬來西亞CKD工廠位于吉隆坡Segambut,于6月竣工量産,首款車型爲GS3影速。該工廠標准産能爲3.44萬輛/年。
奇瑞位于泰國及越南的合營企業生産基地正在規劃中。其中,越南工廠由奇瑞與越南Geleximco集團合資建設,總投資額達8億美元,規劃年産能20萬輛,將分三期建設;奇瑞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新建的智能汽車工業園總投資2.2億令吉,初期年産能爲10萬輛,未來可擴展至30萬輛;比亞迪柬埔寨乘用車工廠在4月奠基。工廠一期規劃年産能爲1萬輛,主要生産純電動車(EV)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計劃于2025年四季度投産。工廠采用CKD(全散件組裝)模式,未來可能升級爲IKD模式。

在全球其他重點市場,中國車企也在加快本地化步伐。今年上半年,長城汽車已建立兩家全工藝整車生産基地,並設有多家KD工廠,分布在歐亞、東南亞、南美洲;今年下半年,長安汽車將啓動歐亞地區的烏茲別克斯坦新能源KD項目。
2026年,還將有更多車企在南美洲、中東、歐洲等市場開啓本土化業務。
本地化生産好處多多,既可以規避潛在的貿易壁壘,實現區域內的高效流通和出口,又能更貼近消費者,同時快速響應市場需求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