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叫西店的小鎮,聚集了800多家以手電筒爲主導産品的企業,産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産值達80億元,成爲全球移動照明行業的No.1。
從昔日缺電落後的農村照明工具,到今天的野外露營、工程作業、應急照明……手電筒,這個被稱爲最簡單的“家用電器”,與時俱進成爲現代城鄉群衆日常生活、工作、出行的必備品。你也許不知道的是,中國每出口10支手電筒,至少有6到7支來自浙江甯波的一個小鎮。
這個叫西店的小鎮,聚集了800多家以手電筒爲主導産品的企業,産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産值達80億元,成爲全球移動照明行業的No.1。

宁波协生照明工业有限公司的样品间。新华社记者 刘澈 摄
因一段小品而跻身“家用電器”的手電筒,曾經是許多沒有通電的農村家庭的必需品。白鐵皮的“外衣”和喇叭形的燈頭,成了缺電一代農村人的標志性記憶。
改革開放的浪潮極大拓寬了人們的出行半徑,手電筒的需求直線上升。西店鎮一些從事五金、塑料模具的鄉鎮企業轉型投入手電筒生産。
手電筒生産門檻較低,親戚帶親戚,朋友帶朋友,小鎮上的手電筒商業氛圍漸濃,衆多漁民紛紛“洗腳上岸”,加入其中。
隨著村裏通電,西店鎮的手電筒生産從手工轉向電動,速度明顯快了起來。依托鎮上傳統模具和塑料業優勢,家庭作坊式的手電筒加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叮叮當當的機械聲和到處彌漫的機油味,讓小鎮工業制造的氛圍拉滿。
“那時手電筒主要通過義烏銷往國內,以量取勝。”甯海縣西店鎮商會副秘書長邬雙海說,隨著産業快速發展,這種生産模式很快顯露出弊端:勞動力需求大、人工成本高昂、操作流程缺乏規範、産品質量參差不齊、企業間同質化競爭激烈……制約産業發展的瓶頸逐漸暴露。
如何進一步打開國際市場、增加訂單?小鎮手電筒企業和衆多從業人員都在思考和盤算。

宁波协生照明工业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在进行照明产品的检测。新华社记者 刘澈 摄
西店鎮手電筒企業的轉機發生在2000年:鎮上50家手電筒生産企業在政府支持下,包下一架民航客機,集體飛赴廣州參加第88屆廣交會,成爲轟動一時的故事。
甯波柏屹電器公司總經理馮財通回憶說,大夥兒沒有固定展位,政府幫忙申請了90多張臨時證,我們幾家企業拼起來做了一本樣品宣傳冊,見人就發。最後,我接到了1萬多美元的一筆手電筒訂單,淘到了外貿的“第一桶金”。那年廣交會上,“China西店”成爲外商眼裏中國手電筒的代名詞。
包機參展爲敢想敢幹的西店人打開了國際市場的大門,加上農村電氣化升級改造等有利條件,那一年,西店鎮企業出口額“沖”到了4500萬美元。
“基于西店本地的市場、勞動力以及産業鏈優勢,我們的手電筒搶抓熱點快、交貨及時,有著強大的‘走出去’的底氣!”邬雙海說。

黑森林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展示的产品。新华社记者 刘澈 摄
今天,行走在西店鎮,款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手電筒産品令人耳目一新。曾經看似悄然退出人們日常生活的手電筒,隨著人們生産生活場景的變化,在應急、戶外活動、工程作業乃至情緒消費等特殊場景中又回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我們注重深耕需求場景。這款挂脖手電筒能360度調整照明方向,還可以吸附在鐵質物品上作爲工作燈使用,很受歐美地區客戶喜愛。”“這款露營燈植入了藍牙音箱,極具氛圍感!”“這款則設計了尾部破窗器,緊急時刻可以自救。”……說起自家的手電筒,甯波協生照明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毛斌如數家珍。
如今的西店鎮手電筒企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投身于研發支援搶險搜救行動的強光手電;有的則針對高海拔、極寒等極端環境進行産品研發;針對中東地區一些地方電力設施相對不完善的情況,有的研發了自帶太陽能板的手電筒,並主動傾聽目標消費群體客戶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務與銷售方案,獨辟蹊徑打開當地市場。提到這裏小小的手電筒,不僅沒有被時代淘汰,反而緊隨人們生産生活新需求,用創新滿足市場,甚至創造市場。
今天,手電筒這個“老”行業,正在以“新”破局。西店鎮商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西店鎮有效專利達8575件,其中發明專利302件,實用新型專利2221件,外觀設計專利6052件。

宁波协生照明工业有限公司样品间内展示的产品。新华社记者 刘澈 摄
從手工作坊到工業制造廠,從包機參展到打開國際市場,從以量取勝到創新研發,一只只手電筒是西店人走出灘塗、探索世界的微光,也是小鎮鏈接全球、照亮産業的強光,將“China西店”這個移動光源照得更亮更靓。(記者鄭可意、劉澈)營收138億元,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