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汽車行業迎來一場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合作——一汽紅旗與華爲正式宣布達成深度戰略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于2026年推出搭載華爲全棧智能解決方案的旗艦車型,涵蓋乾崑智駕、鴻蒙座艙、乾崑車控及車雲服務等核心技術。
這一合作不僅標志著紅旗品牌在智能化轉型中邁出關鍵一步,更預示著華爲與國內八大國有車企的全面合作網絡正式成型。
紅旗的困境與智能化轉型的必然選擇
作爲中國汽車工業的“共和國長子”,紅旗品牌承載著特殊的曆史使命與品牌情懷。然而,隨著新能源與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紅旗的轉型之路卻充滿挑戰。
从销量结构来看,当前的红旗明显存在高端化与大众化的矛盾。数据显示,2025年1 - 3月,红旗品牌累计销量突破10.91万辆,同比增长11.8%,其中新能源车型同比增长43.8%。但主力车型仍为售价15万 - 25万元的H5、HS5等中低端车型,而百万级旗舰车型国雅、国耀的销量占比不足5%。这种“金字塔式”销量结构,既难以支撑品牌高端化形象,也限制了利润空间。
新能源转型方面,红旗也明显滞后,技术积累与市場表现脱节。尽管红旗在2024年发布了天工纯电平台,但旗下车型市場表现惨淡。以E - HS9为例,这款定位豪华纯电SUV的旗舰车型,2025年7月销量仅3辆,近半年总销量不足250辆。相比之下,同为高端品牌的蔚来ES8同期月销稳定在2000辆以上。
此外,品牌溢价也受到网约车市場的制约。红旗E - QM5作为主力新能源车型,2025年7月销量达6775辆,但其中约80%流向网约车市場。这种过度依赖B端渠道的模式虽能快速提升销量,却严重稀释了品牌的高端属性。
正如行業分析師所言:“如果紅旗去掉品牌光環,其市場表現可能與廣汽埃安相差無幾。”面對上述挑戰,紅旗亟需通過智能化轉型實現“破局”。而華爲的全棧解決方案,恰好爲其提供了“彎道超車”的契機。
八大國有車企“投華”後的行業格局重塑
隨著紅旗的加入,國內八大國有車企(一汽、東風、長安、上汽、廣汽、北汽、奇瑞、江淮)已全部與華爲達成合作。這一趨勢背後,是傳統車企在智能化浪潮下的集體覺醒。
曾經,車企對與華爲合作的態度截然不同。2021年,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曾提出“靈魂論”,明確拒絕與華爲合作,擔心喪失數據主導權。然而,隨著華爲技術實力的驗證與市場認可度的提升,上汽最終于2025年與華爲聯合推出鴻蒙智行品牌“尚界”,首款車型尚界H5以16.98萬元的預售價殺入主流市場,創下鴻蒙智行價格新低。
廣汽的轉變同樣具有代表性。2023年,廣汽集團曾以11:0的投票結果拒絕華爲HI模式,但2025年卻成立高端品牌“華望”,采用HI模式與華爲合作。這場回心轉意戲碼的背後,是新能源市場馬太效應的加劇——2025年上半年,華爲系車型(問界、智界、享界等)累計銷量突破80萬輛,占據高端新能源市場35%的份額。
盡管目前八大車企均選擇與華爲合作,但合作模式卻各有側重。HI模式陣營包括長安阿維塔、北汽極狐、東風岚圖、廣汽華望、一汽紅旗,這些車企希望借助華爲技術提升産品力,同時保持品牌與渠道的獨立性。智選車陣營則有賽力斯問界、奇瑞智界、北汽享界、江淮尊界、上汽尚界,這些車企更傾向于與華爲深度綁定,借助華爲的渠道與品牌溢價快速占領市場。而兩種模式的競爭,本質上是車企對“技術主導權”與“市場效率”的權衡。
值得注意的是,華爲與八大車企的合作,正在催生一個全新的産業生態——“華系車”。這一生態不僅涵蓋技術共享,更延伸至供應鏈整合、用戶運營及出海戰略。據專家預測,到2026年,“華系車”將占據中國新能源市場60%以上的份額,並在全球高端新能源市場與特斯拉形成分庭抗禮之勢。
華爲與車企“長跑”的考驗
盡管華爲與八大車企的合作前景廣闊,但挑戰依然存在。
技術叠代壓力首當其沖。當前智能駕駛領域競爭激烈,特斯拉FSD、小鵬XNGP等對手均在加速叠代。華爲需持續投入研發,確保ADS系統在算力、算法及數據閉環上的優勢。
利益分配矛盾也是一大难题。在智选车模式下,华为深度参与产品定义与销售,车企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以问界M9为例,华为收取的智驾系统授权费、销售渠道分成费合计占整车售价的15%,高于传统Tier1供应商的5% - 8%。该如何平衡技术赋能与车企利益,是华为需要解决的长期课题。
品牌差異化困境同樣不容忽視。隨著更多車企采用華爲解決方案,産品同質化風險上升。例如,問界M9與智界S7在智駕、座艙功能上高度相似,可能導致內部競爭。華爲需通過定制化開發、品牌運營等手段,幫助車企打造差異化標簽。
可以预见,未来随着“华系车”生态的完善,中国汽车产业也有望开辟出一条“科技 + 制造”的创新路径。2025年的这个夏天,或许正是中国汽车产业新时代的起点。(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