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力量讓“小漿果”長出了“大根系”,不僅穩穩紮根在黑土地,更成爲帶動區域發展、助力農民增收的富民産業。
在藍莓采收的季節,遼甯省大連市莊河市塔嶺鎮來寶溝村藍莓園裏飽滿的果實綴滿枝頭,紫黑色的果粒裹著薄薄的果粉,在陽光下泛著瑩潤的光澤,農戶穿梭其間忙著采收,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從上世紀90年代陸續從國外引進藍莓品種,到2024年底,全省藍莓種植面積達到20.5萬畝、産量11萬噸,均居全國前列,産值突破80億元。
这颗小小的蓝莓果,何以撬动浆果大产业?答案就藏在科技赋能的每一个环节中,科技的力量讓“小漿果”長出了“大根系”,不僅穩穩紮根在黑土地,更成爲帶動區域發展、助力農民增收的富民産業。

建平台育良種,打破國外壟斷
藍莓,原産北美,屬小漿果,果肉細膩,風味獨特,且富含花青素等營養成分,被譽爲“漿果之王”。遼甯省憑借多樣的地形地貌與適宜的氣候條件,成爲國內較早引種藍莓的地區之一,而産業的崛起,始于科技力量的長期積澱。
爲打通從種質創新到精深加工的全鏈條研發,遼甯省搭建科研平台,構建起“研究所+高校+企業”的協同創新網絡。“我們堅持科研跟著産業走,成果圍著市場轉,讓實驗室的創新真正紮根田間。”國家葡萄産業技術體系藍莓種質資源鑒定與新種質創制崗位科學家劉成表示,依托這些平台,科研團隊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藍莓設施生産配套栽培技術”中的采後修剪技術成爲行業標杆,“花色苷提取與穩態化技術”更是讓我國在藍莓功能産品開發領域破解了關鍵問題。
在种质创新领域,科研团队的成果尤为亮眼。辽宁省農業科学院果树科学研究所培育出“辽蓝513”“辽蓝515”,大连大学王贺新教授团队培育出“侠女”“虞美蓝”“启明星”等我国自主研发的蓝莓新品种,打破了国外的长期垄断,成为我国北方及南方高海拔区域的国产替代品种。
辽宁蓝莓发展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辽宁省農業科学院果树科学研究所拥有国家现代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唯一的蓝莓种质资源鉴定与新种质创制岗位、農業农村部唯一的小浆果遗传改良与高效栽培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小浆果遗传改良与高效栽培重点实验室。沈阳農業大学建有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蓝莓沈阳綜合试验站。
大連大學藍莓生物育種技術團隊在王賀新教授的帶領下,引進和保存藍莓品種資源400余個,建立了我國最大的種質資源圃,自主研發新品種300余個,獲得授權70項,占全國總量70%以上,位居我國首位。
送技術到田間,種出好果賣好價
蓝莓成熟的时候,辽宁省蓝莓高质高效科技服务小分队在辽宁省農業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宣景宏的带领下,来到大连森茂现代農業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就新品种推广、基质栽培蓝莓质量差等问题进行现场指导与服务。
这支小分队由辽宁省農業技术推广站、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大连大学、辽东学院等4个单位组成,主要聚焦蓝莓产业发展,深入基层,扎实开展农技推广服务。
藍莓小分隊一致認爲大連大學選育的多個新品種總體表現較好,下一步應加大選育和推廣力度,藍莓新品種推廣應聯合省市縣推廣部門、頭部企業,以點帶面,隨時解決生産中技術難題。要改變果農灌溉施肥理念,減少灌水次數,少施化肥、增施有機肥,降低生産溫度,增加晝夜溫差。
科技賦能田間地頭,讓“好品種”結出“好果子”。爲解決種植戶技術難題,遼甯省建立了“示範基地+技術手冊+現場指導”的推廣體系,爲種植戶掃清技術障礙。
遼中區于家房鎮于家房村的藍莓種植戶徐梁,與藍莓打了9年交道。從最初的一個種植棚,到如今擴展到7個棚,他的藍莓事業越做越火。他在六分地的藍莓大棚裏種植800棵樹,每棵樹平均能結1.5公斤果,單棵利潤過百元,總利潤接近10萬元。這樣的收益,大棚投資一年即可回本。
“剛開始種藍莓,長勢沒那麽好,産量低,差點就沒信心了。”徐梁笑著回憶,“後來我報名參加了沈陽市‘青年農民上大學’培訓班,還加入了遼甯省鄉村産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學習。老師手把手教溫室栽培、水肥一體化這些技術,現在果子品質好,收購價比以前翻了好幾倍,真是技術改變了收成。”
在栽培环节,设施農業技术的应用让蓝莓实现“反季节增值”。葫芦岛市绥中县的温室蓝莓基地里,“美植袋”半基质栽培技术正在推广——一半土壤、一半基质的混合模式,配合水肥一体化系统,让蓝莓定植次年亩产达750公斤。病虫害防治曾是蓝莓种植的“痛点”,如今绿色防控技术给出解决方案。
在丹东蓝莓主产区,通过綜合采用農業、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能够有效遏制蓝莓病虫害的扩散,确保蓝莓产业的稳步发展。采后处理技术的突破,则让蓝莓“好产又好卖”。在大连的蓝莓预处理中心,刚采摘的蓝莓经分拣、预冷、包装等环节,采用新型保鲜技术可延长保鲜期至35天,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
延鏈條挖價值,小藍莓成大産業
从“单一种植”到“全链增值”,辽宁省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着力打造“育品种、强技术、建品牌、拓市場”的全产业链。在种植端,“蓝莓+旅遊”的休闲農業模式已经开始萌芽,让游客体验亲手采摘的乐趣;在加工端,开发蓝莓果酱、果酒等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在销售端,借助电商平台与冷链物流,让“辽宁蓝莓”走向全国。这种“一产筑基、二产增值、三产增效”的模式,让蓝莓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复合型”引擎。
在庄河,“龙头企业+科研所+农户”的模式让科技红利惠及更多农户。大连来宝现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農業技术推广方法与路径创新为支撑,建成500栋智能大棚,蓝莓鲜果年产量超过400吨,有效促进优质蓝莓生产标准化。
深加工领域的科技突破,更让蓝莓产业“价值链”持续延伸。沈阳農業大学研发的花色苷稳态化技术,让蓝莓花青素保留率从不足50%提升至80%以上,生物利用度提高8至10倍。这种从“加工稳态”到“吸收稳态”的技术迭代,不仅破解了功效成分“吃进去难吸收”的行业痛点,更推动产品附加值提升3至5倍。
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蓝莓沈阳綜合试验站站长李斌介绍说:“数据显示,应用稳态化技术后,浆果加工企业利润率提升15%至30%,带动前端种植面积年均增长15%,冷链物流、智能分选等配套产业同步发展,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未來遼甯省持續做強藍莓産業,一方面強化種源自主,培育更多適應性強、品質優的新品種,進一步擴大自主品種推廣面積,從源頭築牢産業根基;另一方面將在主産區加速推進“數字藍莓園”建設,推動環境調控、水肥管理、采收加工等全流程實現數字化管理,以智能化賦能種植端提質增效;同時還將延伸産業鏈條,重點開發功能性食品、美妝原料等高端産品,不斷提升加工産值,讓科技成爲遼甯省藍莓産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
蓝莓,这个原本栖息于北美森林的“浆果精灵”,如今正在辽宁这片沃土上谱写着产业传奇,在辽东半岛至辽北丘陵的中北部冷凉地区、辽南果树产业带和辽西果树产业带的“两带一区”弧线上,一个全球瞩目的蓝莓产业带正在形成。(记者 于险峰 见习记者 庞维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