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農産品出口,是拓展對外貿易的重要途徑。各地因地制宜延長農産品産業鏈,緊跟國際標准,持續提升農産品質量和安全水平,提高出口附加值,增強我國農産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圍繞“特”字下功夫
一方水土一方味。我国地大物博,各地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禀赋,形成了独特的農業生产条件,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农产品。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农产品,推动高品质农产品出海闯市場。
走進“中國玉米之鄉”吉林省長春市公主嶺市,只見吉林省農嫂食品有限公司的鮮食玉米現代化生産車間忙而有序,從玉米脫皮、清洗、裝袋到高溫滅菌的每一環節,都嚴格把控。
“我們采用真空包裝機搭配進口高阻隔包裝袋,通過鎖鮮工藝最大程度保留玉米的營養和口感,並建立全産業鏈標准化和可追溯體系。”農嫂公司副總經理劉友剛介紹,公司的鮮食玉米産品獲得國際認證,不僅覆蓋20多個省份,還遠銷海外。
立足優質種業資源和黑土地生態優勢,公主嶺大力發展鮮食玉米産業,産品遠銷美國、俄羅斯等24個國家和地區,産值超54億元。
善于從比較的視角審視本地資源禀賦、産業優勢,才能找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産業切入點。
地處北回歸線附近,加上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土壤肥沃且呈弱酸性等自然特征,雲南擁有與國際知名咖啡産區相似的自然條件。據昆明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雲南農産品出口80.3億元,增長15%,規模居中西部地區第一。其中,咖啡及其制品出口至荷蘭、德國、越南等34個國家和地區,貨值6.5億元,同比增長8.4%。
立足农作物多样性基础,云南省聚焦茶叶、花卉、坚果、咖啡、中药材等,打好高原特色農業牌,持续延伸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地处西北的甘肃,大力发展高原夏菜、兰州百合、静宁苹果、平凉红牛、定西宽粉、陇南橄榄油等特色“甘味”产业。去年,甘肃“甘味”产品销售额、农产品出口额、农产品网上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4.4%、27.8%、11.83%。

加大政策支持
特色農産品出海既需要企業實幹,也離不開政策加力。各地加強扶持,提供技術指導、市場信息等服務,爲農産品出海創造有利條件。
日前,在甘肃兆丰農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车间,一批封装好的响铃卷、腐竹正被装上冷链车,即将发往阿根廷。“多亏海关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陇南豆制品能端上南美餐桌了。”公司负责人冉奎说。
此前,該企業首次嘗試出口時,面對阿根廷的食品安全標准犯了難。爲此,蘭州海關所屬天水海關帶著翻譯好的多國准入標准手冊上門,繪制“通關路線圖”,工作人員逐環節指導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如今,該公司建立從土壤檢測到出廠檢驗的所有數據台賬,今年上半年出口額551.7萬元,同比增長33.4%。
今年,甘肅實施“甘味出海”行動,多地多部門協同組織推進,開展政策解讀、檢疫服務和通關服務,形成合力共促出海。上半年,甘肅省農産品出口值16.2億元。其中,馬鈴薯細粉及粗粉、粉末出口2150.3萬元,同比增長27.75倍。
爲推動農産品順利出海,各地還從金融和稅務服務等多方面給予支持。
吉林省税务部门加强对“走出去”涉农行业的帮扶力度,在税收监管、风险应对、监测评价等方面实施闭环管理,点对点精准辅导。集安市吉聚参业有限公司是集人参种植、加工、出口于一体的现代化農業企业,主营人参须、白参颗粒、红参颗粒、人参粉、林下参等产品,远销东南亚。公司负责人王桂秋说,在当地税务部门的帮助下,公司完成出口合规改造,累计享受出口退税10余万元。
雲南建立農産品稅收征管全過程服務機制,對農産品出口企業開展稅收政策輔導,擴大農産品出口試點地區範圍,安排不低于2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試點地區建設。
暢通出海通道
面對特色農産品出海加速的趨勢,各地暢通線上線下通道,進一步提升産品質量,加強品牌建設,提升農産品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力和美譽度,讓出海通道越來越順暢。
8月初,一列載有260噸特色蔬菜的冷鏈貨運班列,從雲南陸良火車站出發,沿著中老鐵路駛往老撾萬象南站。這列以蔬菜大縣命名的“陸良蔬菜號”多式聯運班列,較以往公路運輸時間壓縮近一半,運輸時效大幅提高。
中老鐵路開通運營以來,雲南果蔬得以更便捷地走向東南亞市場。近日發布的《雲南省新一輪促農增收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發揮中老鐵路等跨境物流優勢,持續擴大農産品出口規模。
線上是農産品出海的重要途徑。吉林省商務廳副廳長張貴剛介紹,去年吉林省通過海關跨境電商管理平台進出口總額達52億元,是2020年的5.4倍。吉林將全面實施跨境電商擴量提質行動,讓特色優質農産品跨越山海、暢銷全球。
甘肃省副省长王钧表示,将通过推动渠道优化升级,促进产销精准衔接,尽快形成线上线下布局、国内国际拓展的市場体系,让优势特色农产品畅销国内、走向全球。(记者 马洪超 陈发明 管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