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縣制定了多種道地中藥材生産加工的技術規程,構建全産業鏈標准體系
武陵山區腹地,雲霧彌漫。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大安鄉,綠意漫過山梁,湧入眼簾。
群山之中,300余家中藥材種植合作社的農用車輛不時錯車而過,留下淡淡藥香。山下園區,十幾家企業將黃柏、百合、金銀花等中藥材加工成中藥飲片、保健品、化妝品等60余種産品,年産值突破10億元。
曾經,這片湘西的蒼茫群山,山多地少,群衆致富不易;如今,大山深處的中藥材産業,成了當地富民興業的“綠色銀行”。

“山頂厚樸成林、山腰黃柏連片、山腳百合飄香”
以前的日子什麽樣?
順著大安鄉大灣村黨支部書記葛志文手指的方向看去,地無三尺平,玉米等農作物在石縫中生長。
“全村山林1萬多畝,耕地才2000畝出頭。”葛志文說,之前人們毀林開山,向石縫要糧食,結果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甚至出現石漠化。
如今,55歲的大灣村村民鍾昌其指著一片蔥郁的樹林說,這片林子裏生長著黃柏——青色表皮下,就是黃燦燦的入藥部分。一棵手腕粗細的黃柏,就能帶來三五百元的收入。
“如果說種玉米是村民的‘活期儲蓄’,種黃柏就是‘定期存折’,把好生態存進了‘綠色銀行’。”大安鄉鄉長楊天宇說,近年來,村裏發展生態産業靠黃柏,石漠化治理也離不開黃柏。
2016年前後,在産業政策引導和村集體示範帶動下,鍾昌其種了50畝黃柏。這些年,鍾昌其的“存折”越來越“厚”。“樹長得越粗,價格越貴哩!”鍾昌其說。
从“绿色银行”中获益的大湾村,近年来退耕还林,黄柏种植达四五千亩。放眼整个龙山县,10万亩野生中药材与20万亩人工种植中药材基地,让“山頂厚樸成林、山腰黃柏連片、山腳百合飄香”。
“土地歇口氣,還得靠綠色科技”
沿著盤山公路下行,風裏混雜著絲絲清甜,龍山縣石牌鎮的百合種植加工基地到了。
“龍山百合”,是湖南道地藥材“湘九味”之一,全縣百合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10萬畝,年産量10萬噸。
多年以前,龍山縣就以百合聞名,但也經曆過“危機”。
“早些年爲了高産,什麽肥料起效快就用什麽。”種植大戶張光電說,“結果地僵了、苗蔫了、根爛了,百合鮮貨跌到兩三塊錢一斤,誰還敢種?”
以農業农村部资助建立的百合良种繁育基地为依托,龙山县和中国農業科学院、湖南省農業科学院等合作,针对百合“病症”开出药方。
選用分子育種培育的抗病品種,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增施有機肥……這些生態種植的法子,張光電是首批實踐者之一。
“土地歇口氣,還得靠綠色科技。”張光電說,“地緩過勁兒了,畝産還提高了三成。這幾年,龍山百合鮮貨1斤20元起售,幹片每斤約50元,土藥材成了金飯碗。”
從“百合深加工關鍵技術”到“黃柏活性成分提取”,近年來,龍山縣與20余家科研院所開展合作。“目前,全縣建成3個專家工作站、5個産學研示範基地,科技對中藥材産值貢獻率超50%。”龍山縣科技和工業信息化局技術專家傅飛龍說。
“讓金山銀山成色更足,家鄉群衆生活更好”
記者跟隨一輛運送黃柏的卡車,進入龍山産業開發區。園區內,現代化烘幹機取代了過去的“天曬地烘”,分選機挑揀出均勻的切片,還有恒溫倉庫和冷庫保證藥材倉儲安全。
“一個麻袋一杆秤,翻山越嶺收藥材的年代過去了。”湖南省恒龍中藥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鄧紹國從上世紀80年代初就從事藥材生意,不禁感慨,“發展不僅要靠擴大規模,更需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與産業的全面提質升級。”
如今,企業、合作社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更加緊密。近年來,龍山打造了3個萬畝中藥材種植鄉鎮、15個千畝示範片、50個百畝示範點,成立種植合作社300余家。
另一家企業湖南雙沐藥業有限責任公司,近年來陸續把企業技術人員批量送往湖南長沙、江蘇蘇州等地學習“取經”。
“這是要爲做好進一步精加工打下基礎。”企業負責人周曉丹說,過去,精加工環節主要由下遊廠家來完成,“如果能把這些環節放在龍山當地,利潤還能大大增加。”
當下,企業正在籌備建設新的標准化加工廠房,延伸産業鏈、提升價值鏈,相關部門也在精准施策,呵護産業生態。
近年来,龍山縣制定了多種道地中藥材生産加工的技術規程,構建全産業鏈標准體系。目前,龙山县已拥有中药材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家,省级農業(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龙山县委、县政府成立中药材产业链工作专班,从强产业、筑品牌、重扶持等方面精准施策,让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家乡群众生活更好。”龙山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向怿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