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堅守傳統技藝的同時,六味齋也在積極探索現代化生産之路。
“來一碗老豆腐,加一根油條。”清晨7點,初夏的暖陽溫柔地灑在太原的大街小巷,65歲的張秀蓮從文瀛公園晨練結束,徑直來到柳巷橋頭街的六味齋專賣店,只爲尋那一口相伴了大半輩子的老味道。
在太原,很多像張秀蓮的市民,早已習慣讓六味齋的香氣填滿一日三餐。400余家六味齋專賣店星羅棋布,誘人的香味在街頭巷尾彌漫,悄然喚醒整座城市的味蕾。
位于太原市南中環的六味齋專賣店。
“杏花村裏老白汾,太原城內六味齋”,一句流傳百年的民諺,道出了六味齋在太原人心中無可替代的特殊地位。近300年來,六味齋的手工匠人們代代堅守,將匠心技藝薪火相傳。
正午時分,在六味齋雲夢塢文化産業園,醬肘花、醬肉、醬豬蹄等陸續出鍋,濃郁肉香四溢。研學教室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六味齋醬肉傳統制作技藝”第五代傳人孟亮亮正在展示“纏花雲夢肉”的制作絕活。這道源自唐代“燒尾宴”的宮廷美食,精選豬前腿肉,經60多味名貴藥材和調味料腌制,再以卷鎮工藝捆紮定型,細麻繩間隔0.5厘米精准纏繞,煮制後的肘花切片如流雲舒展,盡顯傳統工藝的精妙。
車間內,工人正在給産品打上標簽。
“選材是美味的根基。”在生産車間參觀通道,技術研發中心副總經理牛曉峰揭秘道。六味齋對食材精挑細選,只選用肉細皮薄、肥瘦適中的上等肉,按部位切成特定尺寸,確保每一塊肉在後續制作中均勻受熱、充分入味。
鍋中翻滾的,是傳承百年的香料配方,由專門的配料部門精准配比,再搭配陳年老湯,熬煮出醇厚馥郁、層次豐富的獨特風味。從選料到出鍋,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這正是六味齋醬肉百年不衰的秘訣。2008年,六味齋醬肉傳統制作技藝憑借“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的特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在堅守傳統技藝的同時,六味齋也在積極探索現代化生産之路。生产传统熟肉制品时,既保留传统工艺流程,又实施标准化操作,为传统食品加工打造良好的生产与销售环境。以酱肉生产为例,精选新鲜猪五花肉,从解冻到刷酱需历经5次除毛;酱肘花只选优质猪前肘;修割猪头时,彻底去除淋巴、猪眼皮、耳窝等有害或影响口感的部位;制作豆制品时,严格规范使用食用卤水……既保留老味道又让生产更具现代化,六味斋在不断探索,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对品质的追求。
“從原料到餐桌,每個環節都必須打造成良心工程。”山西六味齋控股集團董事長崔軍的話擲地有聲。企業始終將食品安全置于首位,嚴格執行“五不放過”質量責任追究原則,生産過程貫穿300多道標准化操作工序、20多個關鍵控制點、100多道檢驗程序,全方位保障産品質量。
與此同時,六味齋加速從傳統企業向現代企業轉型。20余年來,六味齋的師傅們深度參與多個國家標准與行業標准的制定工作,在産品創新與工藝改進上持續發力。仿生素食機械化生産、傳統蛋卷雞蛋餅半機械化生産、醬牛肉腌制工藝改良、中式肉制品肉質嫩化研究等一系列創新舉措,讓老字號煥發新生機。
如今,六味齋已形成涵蓋肉制品、豆制品、主食、速凍食品、烘焙食品、雜糧6個系列的産品矩陣,400余種産品,年産值近6億元,年産量達3萬噸,展現出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夜幕籠罩下,六味齋生産車間外燈火通明,一輛輛運輸車輛整裝待發。工作人員們緊張而有序地將一箱箱包裝完好的六味齋産品裝車。配送食品的冷藏車內,恒溫系統穩定運行,爲産品的新鮮品質保駕護航。一道道承載著百年工藝與現代智慧的美食,即將踏上星夜兼程的旅途。在下一個黎明破曉之前,6萬余噸六味齋産品將穿越太原的大街小巷,准時抵達各門店,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用熟悉的味道開啓人們嶄新的一天,續寫老字號與城市居民之間跨越世紀的美味情緣。(攝影:人民網盧鵬宇、馬夢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