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産業的發展,始終伴隨煩惱,也在煩惱中拔節生長
前陣子,新能源汽車品牌極越“閃崩”,加上此前的高合等品牌,造車新勢力接連倒下,怎麽看待這些問題?中國新能源汽車還能走多遠?
——人民網網友1*********6
一些新能源車企破産,新車變“爛尾車”,是這個産業必經的“成長的煩惱”。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一路走來,可以用兩個“酷”概括:炫酷與殘酷。
炫酷自不必說。款型之多、功能之全、産能之巨、價格之優,可謂酷冠全球;90後、00後作爲新能源車主主力也很炫,“種草”消費潮流,“滋養”整個産業。
殘酷也是現實。産業快速成長,市場競爭激烈,利潤率處于低位,有頭部企業每賣一輛車只賺8000元。

“成長的煩惱”,既在産業內部,也破圈産業外延。
“電車”受青睐,“油車”就有些落寞;充電樁受青睐,加油站就有些落寞。還有高速公路,每駛過5輛車,就有1輛新能源汽車,這輛車可是沒交養路費的。
一邊是理性“無情”的經濟規律和市場競爭、“手心手背都是肉”的利益遷移與艱難割舍;另一邊是新“玩家”入場、新品牌“破土”、“油電同權”的討論聲越來越多,現有利益的再調整迫在眉睫……新能源汽車産業就是這樣,始終伴隨煩惱,也在煩惱中拔節生長。
煩惱不可怕。産業的發展動力往往源自最初的煩惱。
曾經的中國汽車産業,只能靠“市場換技術”,如今新能源汽車另辟賽道,領跑全球市場。我們的光伏産業,經曆原料、設備、市場“三頭在外”的窘境,組件産量全球占比已超80%。艱難起步的船舶制造業,三大指標更是連續15年世界第一……“成長的煩惱”倒逼創新驅動,收獲長成的甘甜。
産業的持續升級,則需不斷化解新煩惱。眼下,新能源汽車産業、光伏産業競爭日趨白熱化,國內外挑戰前所未有;船舶制造業遭傳統造船強國環伺,新型技術難題接踵而來……煩惱—解煩—新煩惱—解新煩,就像運動不止的矛盾體,在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不斷曆練産業的韌性,持續激發經濟的活力。
優勝劣汰,潮落潮起。有黯然退場,也有滾石上山。2024年,老牌車企比亞迪成爲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銷冠”;跨界新手小米汽車順利完成全年目標;深耕海外市場的上汽,産品和服務進入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一批有膽識、有眼光的企業,依靠創新驅動,新産品脫穎而出。
産業的成長和人一樣。身爲父母,常有這樣的煩惱,孩子正“躥個”,衣服很快就小了,換上大衣服,沒多久又得再換。
國家的發展也一樣,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曆程,“躥個”太快,成長的過程中從沒少過煩惱。
从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们的国家要解烦,也“得给成长快的孩子换上一件大衣服”,通过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農業现代化,持续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煩惱,源于預期目標與現實基礎、個人期盼與社會條件之間的差距。
因爲心懷美好期盼,希望國家更好、自己的生活更好,面對不夠完美的現實才會有煩惱。文件裏常說,“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守正創新”。煩惱就是問題,解煩得靠勇氣智慧,實幹苦幹,首先還是要懷“平常心”。
回到網友的問題,中國新能源汽車還能走多遠?
最新的回答是——春节前夕,黑龙江黑河的寒区试车节热闹非凡,本试车季测试车辆中的新能源汽车占七成,这一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带火边陲小城、带出一个产业链;据美国电动汽车网报道,刚刚落幕的美国消费電子展上,记者帕特里克·乔治试乘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后,在与参会的数十位汽车和科技行业高管、工程师、分析师交流时发现,许多人都谈到了“追赶”中国,这一表述出现之频繁超出了他的预期。
平常心是信心,也是耐心、定力。有定力,才能更好地去创造方法、谋划思路。这是国家、大家的课题,也是每一个小家、每一个“你我他”的考题。(记者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