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岭药业创立“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醫藥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
3月4日一大早,以岭醫藥研究院新药评价中心副主任齐慧正带领研究员们熟练地给实验小鼠做“肺功能检测”,评价呼吸类药物的功效。
“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通过研究实验进一步明确中药的有效成分。”齐慧说,用现代科学推进中醫藥科研与创新,才能更好地让中醫藥现代化,走向世界。
以岭药业作为创新中药龙头企业,始终以创新为驱动,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2023年,以岭药业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中医脉络学说构建推动微血管病变防治”入选新时代中醫藥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名列第一大类别“中醫藥新学说新学科形成”的首位;通心络治疗急性心梗循证研究论文在世界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公司荣登“2023年中药创新品牌企业”榜首,这些成就的背后,都映射出一个词——“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

以岭醫藥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实验
新质生产力中的“新”是指创新。创新在新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在创新方面,以岭药业不断夯实研发和创新管理体系、研发机构和平台、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创新投入等,将中醫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焕发光彩,成为新时期传承创新中醫藥事业的典范。在创新驱动引领下,以岭药业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发力新赛道,构筑新优势,激荡起砥砺前行的发展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新”在理论原创。以岭药业作为国家创新型企业,首次系统构建了络病理论体系,是近百年来中医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络病发展史上的第四个里程碑。《络病学》《脉络论》《气络论》相继出版,这三大专著均获得中华中醫藥学会学术著作奖一等奖。其中,《络病学》成为全国中醫藥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在40余家高等医学院校开课。2023年5月,“中医络病学”成为国家中醫藥管理局高水平中醫藥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以络病理论创新转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中华中醫藥学会络病分会、世界中醫藥学会联合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业委员会等学术平台相继建立。自2005年首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举办以来,至今已举办二十届,打造了一个国际交流的平台,在行业内外掀起了学习络病理论,传承络病理论,应用络病理论的潮流。
新质生产力,“新”在科技创新。以岭药业参与组建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中醫藥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心脑血管络病)等国家级中醫藥高水平科研平台,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800余项,围绕络病理论研究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973、国家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60余项,荣获六项国家重大科技大奖。其中“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也是该年度全国醫藥卫生领域唯一一项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3年10月,世界頂級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志》刊登了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中藥研究論文——《中國通心絡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療效——CTS-AMI臨床隨機研究》。這一研究結果顯示,中藥通心絡可顯著改善ST段擡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30天及1年臨床預後。該研究入選2023年度國內十大醫學新聞、2023中國心血管病學領域十大亮點。
新质生产力,“新”在模式创新。以岭药业创立“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醫藥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以络病理论指导临床组方,转化成新药,并通过循证医学研究加以证实和诠释,让中醫藥创新理论的科学价值得到临床、实验数据的佐证。
如今,以嶺藥業已研發了連花清瘟膠囊/顆粒、通心絡膠囊、八子補腎膠囊等10余個創新專利中藥,涵蓋心腦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腫瘤等臨床多發、重大疾病領域,累計獲得5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注冊批文並上市銷售。其中,在心腦血管、感冒呼吸系統疾病用藥領域已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今年,以岭药业将继续把加快推进中醫藥现代化作为发展目标,坚持市場龙头、科技先导的创新发展战略,围绕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打造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国际国内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引进来和推出去相结合”三种业务形态,依托“研发平台、生产基地、销售网络”三层业务链条,整合创新、跨越发展,努力打造中国现代化中醫藥以岭新篇章,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