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把寶雞擀面皮從“地方小吃”打造成鄉村振興特色支柱産業,寶雞市制定《擀面皮品牌建設實施方案》。
擀面皮是陝西寶雞的地方小吃,去年的銷售額突破55億元。隨著春節臨近,擀面皮銷售火爆,每天的出貨量高達100萬份。小小擀面皮,靠什麽支撐起這麽大的産能?背後蘊藏著怎樣的秘密?
藏在擀面皮裏的62項專利!
這幾天,在位于陝西寶雞金台區的擀面皮産業聚集區,一輛輛物流車正在面皮廠外排隊裝車。眼下,這裏剛剛完成了發往美國的3萬份擀面皮訂單。記者走進正在趕訂單的擀面皮企業,看到生産線上一派繁忙。一張張筋道透亮的擀面皮在智能化生産線上生産出來,平均每分鍾就有200多份擀面皮下線。
讓記者沒想到的是,這樣一張小小的擀面皮,竟然有62項專利技術。從面皮制備、洗面沈澱、熟化成型到發酵口味等,這些專利涵蓋面皮的整個工業化生産流程。這家企業的負責人給記者介紹了其中一項核心專利技術——擀面皮熟化技術。
陕西杂八得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 孙煊:靠手工满足不了现在的消费需要,最主要是产能保障不了。现在擀面皮由生变熟依靠这个专利技术来实现,擀面皮的产能翻番,每分钟一台单机达到60公斤的产能。
專利技術解決了産能問題,但工業化生産能否保留傳統味道?擀面皮的口感如何保證?企業技術人員告訴記者,決定擀面皮口感的核心環節就是發酵。過去傳統的面漿發酵主要憑經驗,發酵時間和火候都不穩定。如今,他們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將食品工程和生物技術理念相結合,創新推出發酵專利技術,還原工藝,保留口感。
記者:和過去相比,這個專利的創新點在哪?
陕西杂八得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总监 孙燕博:创新点是可以控制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我们要求8个小时发酵好,这是通过设备工艺测算出来的最佳发酵时间。通过我们这个发酵的专利技术,保证了擀面皮的口味正宗地道,保证大家能吃到儿时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全産業鏈帶動!小小擀面皮鼓起農民腰包
擀面皮是用小麥做成的,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從小麥種植到收獲、加工,擀面皮形成了全産業鏈,成爲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産業。
总台央视记者 施韶宇:我现在所在的地方是宝鸡市金台区,旁边就是擀面皮企业的小麦种植基地。这个小麦从品种选择到田间管理再到最后收获,都是按照擀面皮企业的标准来进行操作。
按照雙方簽訂的協議,農民種植的是優質強筋小麥,市區的農技人員在小麥施肥、澆水、防治病蟲害等重要環節進行把關指導,確保小麥品質達到企業要求。同時,企業以高于市場價10%的價格收購小麥。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光明村集体经济负责人 张海涛:我们村现在有700多亩土地,为擀面皮企业提供优质原材料。每亩收入提高到2000元,让老百姓切实得到实惠。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農業农村局局长 谦风学:面皮企业通过小麦种植基地可以使我们金台区一万多户群众实现增收。从今年开始,我们把金台区所有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把高标准农田里生产的优质小麦全部供给面皮产业。
不僅靠提供小麥原料直接增收,在擀面皮産業園周邊各個村子裏,村民在擀面皮企業打工,又獲得一份收入。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蟠龙镇晓光村村民 赵小英:我在这个厂打工,一个月工资3000块钱。
吃擀面皮,還需要油、辣椒、醋等佐料,這些需求又帶動了相關産業,增加了農民收入。如今,從原材料種植、生産加工,到耗材包裝、物流運輸,整個寶雞擀面皮産業鏈的從業人員已超過10萬人。
爲把寶雞擀面皮從“地方小吃”打造成鄉村振興特色支柱産業,寶雞市制定《擀面皮品牌建設實施方案》,發布擀面皮制作工藝流程標准,申報注冊寶雞擀面皮地理標志産品,推動小面皮向大産業邁進。
陕西省宝鸡市发展改革委粮食产业发展和安全仓储科科长 李峰:预计到2025年,实现擀面皮直接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相关上下游行业产值也达到100亿元,实现双百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