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代塑”,四川正致力攻克竹材加工新技術、拓展竹材應用新場景
“賣竹子,純利潤都二十來萬元!”冬日暖陽下,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天池村,種植大戶李開明正忙著采收新一季的“斑布一號”竹材……收割後,這些竹材將被統一運往15公裏外的斑布健康竹産業園,加工成竹漿紙。
从园区走向全国的竹浆纸“斑布”,已占据全国本色生活用纸30%的市場份额。眼下,园区正乘着“以竹代塑”的东风,布局竹纤维制造農業地膜新生产线,抢占市場先机。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的《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讓竹林面積位居全國第二的四川看到了竹産業延鏈強鏈的新機遇。

“忙壞啰!沒想到竹旅産業會這麽火”
“12萬元貼息補助,最快本月就能到賬!”一見面,四川清竹源紙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曾朝林就向泸州市納溪區林業和竹業局局長唐廷俊“報喜”。
曾朝林賬算得清:“按照目前每月每平方米兩塊多的物業費算,12萬元貼息補助相當于減免了36個月的物業費,壓力一下子小了。”
以探路竹産業發展路徑爲例,泸州市納溪區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納溪明確“一根翠竹帶動多個産業、一根翠竹撐起一方經濟、一根翠竹致富全域百姓”的發展思路,助力鄉村振興。
圍繞“竹産業+”理念,納溪區把竹産業發展融入全區鄉村振興規劃,出台了《關于推進竹産業高質量發展建設美麗鄉村竹林風景線的意見》等文件,將政策紅利送到企業,累計解決企業用地、用水、用電、交通、物業管理等問題20余個,並對未解決的問題建立台賬,落實專人跟蹤解決。
“忙壞啰!沒想到竹旅産業會這麽火……”中秋國慶假期,納溪區白節鎮趙坪村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聶志君又忙又開心,村裏的竹文旅基地開業不到兩個月,第一個長假就爆滿,“銷量翻了不止一番!”
竹産業和文旅産業融合發展,讓納溪嘗到了甜頭:當地已建成省級森林人家、竹林人家、森林康養人家、森林康養基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花卉産業園區、竹林名鎮等文旅品牌20個,每逢節假、周末,遊客慕名前來。
趁熱打鐵,納溪逐步推行“基地種植—深度加工—生産廢料—林下種養—回歸竹林”的生態種養循環模式,發展竹荪、木耳、中藥材、林下雞等竹下生態種養殖業,興業富民。
“關鍵要讓從事竹産業的老百姓切切實實富起來。”納溪區委相關負責人給出一組數據:當地已建成林下生態種養基地3.45萬余畝,預計畝産值增加4000元以上。
“過去一個人一天只能采1噸,現在靠機械,能采6到8噸”
“准備怎麽改造?”11月14日上午,泸州市敘永縣,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調研組來此調研。調研組最關心的是今年秋冬造林季,敘永能否完成竹林基地基礎設施配套建設。
統計顯示,四川全省竹林面積達到1835萬畝,居全國第二。不過,長期以來,四川竹林單位面積竹材産出並不高。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全省仍有約200萬畝低産低效林,品種較差、灌溉等設施不足,導致竹林生長慢;二是交通等基礎設施不完善,采伐成本高,農戶“不願采、不想采”。
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統計,每年四川有1/3的竹材處于閑置狀態。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孫鵬介紹,竹材生長時間超過兩周年,就進入了過熟期,生長速度變緩、竹纖維老化,經濟效益越來越低。在孫鵬看來,想要抓住“以竹代塑”機遇,四川最大的優勢是資源,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充分利用資源。
如何激活閑置竹材?“把路修通,把種植基地標准化,采竹子人工開支能減少一半。”廣安市天池國有林場把2250畝竹林劃分成15個小班,逐個小班核定標准行距、修通作業通道,讓竹林采伐逐漸向機械化過渡。“過去一個人一天只能采1噸,現在靠機械,能采6到8噸。”林場負責人說。
今年10月,宜賓市江安縣仁和鎮開通了“竹林專列”,讓采伐後的竹材“乘坐”單軌山地運輸車下山,讓每噸竹材減少人力開支80%,過去上萬畝無人采收的竹林一下成了“香饽饽”。
“把竹産業加工列入四川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範疇”
“距離成功,一步之遙!”11月14日,廣元艾竹麻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實驗室人聲鼎沸……公司總工程師喬官芳牽頭的清潔環保制纖工藝攻關項目,已經完成了實驗,距離試産“指日可待”;按照新工藝,不僅可以實現工業廢水零排放,還能把“一根竹纖維用出兩根的效果”。
消息傳到成都,正在召開竹漿加工新工藝研討會的專家們直接改變了會議主題。在大家看來,“以竹代塑”,四川必須要攻克竹材加工新技術、拓展竹材應用新場景。
今年9月,《四川省竹産業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發布,提出要強化科技支撐,支持符合條件的單位申報國家、省科技計劃項目。特別是要廣泛啓動生活用竹制品技術攻關,擴大竹材替代範圍。
一些案例已被反复研究。2018年,宜宾市兴文县开发出酒店、餐饮、长途客运、家居等四大系列上千种竹制品。眼下,“兴文竹品”入选“天府旅遊名品”,助力当地建成全国首家最全面的竹日用品交易平台——“创新竹日用品交易中心”。
“我们把竹产业加工列入四川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范畴,组织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与此同时,四川还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升规模经济效益;强化企业品牌培育,鼓励开展原产地认证和公用品牌申报,着力提升“川竹”品牌。(记者 宋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