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零食第一股”来伊份也正式官宣推出咖啡品牌“来咖Laicup coffee”。
營銷圈裏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打敗一個品牌的可能並非同行,而是跨界”。在如今這個時代,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個對手會是誰。
随着咖啡市場的火爆,近年来众多新老品牌纷纷“闻香”而动,相继投身其中。最近,“国内零食第一股”来伊份也正式官宣推出咖啡品牌“来咖Laicup coffee”。
據悉,來咖並非采取獨立門店形式鋪設,而是依靠來伊份現有門店進行“店中店”布局。目前,已經登陸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400余家門店。
來伊份表示,之所以著力布局咖啡業務,一方面是由于咖啡賽道市場機會較大。另一方面,來伊份産品也正在從預包裝往現制現售方向轉變,而咖啡正是現制現售的熱門品類。
事實上,來伊份對于咖啡市場垂涎已久。早在2017年,其就曾在來伊份生活館推出過現磨咖啡售賣業務,隨後又推出了自創咖啡品牌。而此次對咖啡業態的再升級,也彰顯了來伊份“搶食”的野心。
對于來咖未來的定位和發展,來伊份表示,將來會逐漸弱化與主品牌的綁定,並設置獨立的外賣窗口,預計在今年年底鋪設門店數量能達800至1000家。此外,來咖還會持續推出更多咖啡屬性的商品,如凍幹咖啡粉、咖啡液、咖啡風味杯等,以便多元化觸達消費者,滿足不同的消費場景。

圖源:來伊份公衆號
所謂“主業受困,副業來湊”。
其實,跨界和新策略的背後,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來伊份的“焦慮”。
從公司近期披露的業績預告來看,預計2023年上半年實現淨利潤5100至6120萬元,同比減少44.62%-53.85%。實際上,來伊份業績低迷已持續多年。自2016年A股上市以後,來伊份的業績就開始走下坡路,連年出現淨利潤下滑的情況。到了2020年,更是遭遇了上市後的首次虧損。
因此最近幾年,來伊份一直在試圖尋找新的增長曲線。在咖啡之前,其還先後布局過白酒、氣泡水、糧油調味、水果生鮮等多個食品品類,以及美妝護膚、日用百貨等非食品領域。
只不過,這些多元化的發展戰略均未激起太大水花。以白酒爲例,公司年報數據顯示,2021年-2022年“醉愛”所屬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爲867.1萬元和561.3萬元,在41.72億和43.82億的總營收中占比微乎其微。
值得注意的是,雖說營收增長乏力,但來伊份的銷售費用卻在逐年增加,占比超過30%。反觀同期的研發費用,則僅爲1%左右。只能說,在市場行情良好的時候,企業或許尚能承受巨額的營銷投入,可一旦營收出現問題,隱患也就會隨之爆發。
調查顯示,2010年到2022年中國休閑食品行業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從4100億元增長至11654億元。但是,預計2027年中國休閑食品行業市場規模僅12378億元。
換言之,休閑零食行業已經開始走向微增的存量市場。
市場增長放緩,而行業競爭卻在持續加劇。從幾家零食巨頭的財報數據來看,大家基本都陷入了營收增長的瓶頸期,且尚未看到反彈的迹象。
所以,不少品牌也都像來伊份一樣,試圖通過搞副業來提振業績。
比如,在來咖推出的同期,另一家休閑食品巨頭良品鋪子在副業方面也有了新動作,其全資子公司擬認繳出資額1億元參與投資設立基金,該基金主要投向食品消費領域。
良品鋪子表示,此次投資旨在通過與專業機構合作,助力公司在食品消費領域拓展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時間,良品鋪子還與知名投資機構黑蟻資本聯合投資了量販零食明星企業“趙一鳴零食”,同時加碼了自有量販零食品牌“零食頑家”。在品類拓展方面,也新增了咖啡、烘焙等産品線。
不難看出,如今的良品鋪子正在試圖通過新業務布局,細化品牌矩陣的專業度及顆粒度。
縱觀目前整個市場大環境,隨著零食賽道新品牌、新渠道、新模式層出不窮,行業大盤雖仍在增長,但競爭邏輯已然轉變。
而且,近兩年賽道“後浪”的緊逼,也給零食巨頭們上了一課。以薛記炒貨爲代表的幹果現制線下店,以墨茉點心局爲代表的線下烘焙店等各種細分“後浪”,都實現了快速增長,現制熏制肉類的線下門店更是遍地都是。相較之下,頭部品牌們則很久都沒出現爆款零食了。
當然,零食巨頭們也在積極自救。
除了跨界搞副業外,良品鋪子還在試圖走差異化的高端路線;三只松鼠則開始從“代工廠貼牌模式”走向“自建工廠模式”,以促進堅果健康化升級,避免産品同質化,形成技術壁壘;鹽津鋪子更是轉變渠道,將原先布局在大賣場裏的産品更多地轉移到便利店和零食集合店裏。
只能说,随着零食行业的竞争进入下半场,各品牌的竞争点也从之前的价格比拼,延伸至产品品类、供应链、渠道、品牌价值等全方位的比拼。该如何针对细分人群、场景进行产品创新迭代、多元化渠道布局,正成为考量休闲零食品牌綜合实力的“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