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鎮現已成爲開州柑橘産業的主陣地,是全國25個柑橘重點生産基地之一。
近年來,長沙鎮依托良好的種植條件和悠久的曆史傳統,通過一代又一代幹部群衆的堅守和傳承,不斷將柑橘産業做大做強做精。該鎮現已成爲開州柑橘産業的主陣地,是全國25個柑橘重點生産基地之一,被國務院評爲“中國錦橙第一鎮”“全國柑橘生産樣板鎮”。
敢闯敢试 培育新品

以前,長沙鎮柑橘品種以土廣柑、紅橘爲主,被稱爲“土貢果”,品種較爲單一,缺乏市場競爭力,大大降低了果農種植柑橘的積極性,造成柑橘種植面積逐漸縮減。
1962年,長沙鎮率先改良品種,引入“錦橙”品種並科學培育出新品種“錦橙72-1”,從此有了自己的當家品種。經過10余年的培育,“錦橙72-1”被納入全國柑橘選種育種優秀品種之一,1978年獲得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獎,且在全國錦橙評比活動中,兩次獲評優質農産品。
有了當家品種,曆來與柑橘打交道的長沙人,又對品種進行升級換代。20世紀90年代,長沙鎮抓住各種投資機遇,大力推動錦橙園建設,並依托科研院所,通過高接換種、伐舊植新和果園新建方式,高換錦橙72萬株、1.2萬余畝,建成“萬畝現代柑橘生産技術示範園區”。
坚定信心 不等不靠

隨著全國各地柑橘産業快速發展,果品同質化、産業競爭大、市場飽和度高等問題逐步顯現。長沙鎮柑橘也因樹齡老化、果園管理粗放,導致柑橘産量和品質下降。打不開市場,出現季節性滯銷,長沙鎮柑橘種植規模逐漸退到“三甲”之外。在2007年,被稱爲柑橘“癌症”的潰瘍病和“大食蠅”相繼爆發,長沙鎮5200畝柑橘樹被感染,柑橘産業危在旦夕。
長沙鎮始終堅持以柑橘爲主導産業的決心不動搖,一邊通過村支“兩委”、黨員幹部帶頭砍燒病樹,一邊在長沙鎮興農村提前種植柑橘苗,將8年“生長期”縮短爲3年,減少果農損失。同時,先後投入800余萬元,爲果農購買種植業保險,鼓勵果農在果園種植花生、大豆等農作物,發展林下經濟拓寬收入渠道。
爲應對市場沖擊,長沙鎮幹部群衆主動求變,探索走柑橘産業差異化路子,提升市場競爭力,梯次發展次年2至3月上市的春見品種2000余畝、次年3至4月上市的W·默科特品種及探戈品種1.4萬余畝、次年4至6月上市的沃柑等晚熟品種5000余畝,使果品上市時間總體後延,實現錯峰上市,填補淡季市場,並呈現出“花果同樹”的奇觀,吸引遊客觀光采摘。目前,長沙鎮柑橘種植面積達4.5萬畝,品種20余個,其中早、中、晚熟品種分別占3.2%、51.2%、45.6%。
精深加工 提高“身价”

近年來,長沙鎮緊緊圍繞全區柑橘産業布局,實施“1+1”品牌戰略,依托品牌價值達24億元的“開縣春橙”全國名優果品區域公共品牌,提升“長沙錦橙”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累計投入1000萬元,實施地理標志農産品(開縣錦橙)保護工程,改造提升老果園1萬余畝,走好“不搶早不爭中,走晚熟化發展”的差異化路子。
另外,该镇还通过回引在外优秀人才,投资创办柑橘加工企业2个、建设自动处理生产线4条。果品在一系列自动化操作下,接受“海选”,优质柑橘热销上海、北京、武汉等一线城市;果品品相稍微差点的,进行精加工,经过剥皮、分瓣、漂洗、装罐等流水线后,销售到食品饮料加工企业;残次果则被制成陈皮、橘核等中药,销往全国各地。从果到肉、从皮到渣,吃干榨尽,长沙镇实现了零废弃綜合利用,推动了柑橘产业“接二连三”的完整产业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