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农村部今日遴选发布2022年十大农作物、畜禽、水产优异种质资源,化屋小黄姜成功入选
近日,農業农村部在各省推荐基础上遴选发布2022年十大农作物、畜禽、水产优异种质资源,贵州省黔西市的化屋小黄姜成功入选。
“能入选農業农村部十大优异种质资源,是对我们化屋小黄姜种质的肯定,充分说明了我们化屋小黄姜种质优良。”说起这个好消息,化屋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负责人杨香连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
此次遴選發布的十大優異農作物種質資源均爲2022年在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中新發現的珍稀特色、具有創新開發利用價值的地方品種,在品質特性、抗病抗逆、潛在功能等方面特色鮮明、表現優異,具有科研、社會、文化價值,産業開發前景廣闊。

百年傳承好味道
黔西市新仁鄉化屋村地處烏江南北源交彙處的峽谷之中,又名化屋基,意爲“懸崖下的村寨”。這裏海拔低,氣溫高,晝夜溫差大,適宜姜辣素合成和小黃姜的種植。
化屋村是典型的苗族村寨,苗族人口占96.7%。化屋小黃姜是苗族群衆所種的“土品牌”,既可祛濕驅寒藥用又可菜用,是不可多得的地方特色優異種質資源。
追溯化屋村小黄姜的种植历史,距今已有100年以上。100余年来,化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交通闭塞,出门都要靠手爬岩的贫穷落后村寨如今成为交通便利、游客络绎不绝的生态旅遊村,但化屋村种植小黄姜的传统一直沿袭至今。
“一輩又一輩化屋人一直重視小黃姜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傳承,基本上采取淨作方式種植,保持了小黃姜的優質特性。”楊香連說。
據了解,化屋小黃姜分枝數多、植株抗性好、皮薄姜渣少、汁多味道美。仔姜宜做泡姜、炒姜絲等食用,老姜宜作爲中藥飲片以及提取姜精油、姜辣素等。經檢測,化屋小黃姜精油含量0.026ml/g,姜辣素含量0.72mg/g。
“我們化屋村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造就了小黃姜汁多渣少,辣味十足,市場銷路較好,名聲在外。”化屋村黨支部書記許蕾說。
合作種出好産品
近年来,化屋村聚焦“三黄”(小黄姜种植、黄粑加工、黄牛养殖)产业、民族文化产业和乡村旅遊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小黄姜作为“三黄”产业的主打,在当地产业振兴、群众增收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小黃姜種植上,化屋村采取“合作社+種植大戶+一般農戶”模式,合作社負責籌資、購置姜種、土地流轉、收購和銷售;種植大戶負責組織農戶和技術支持;一般農戶負責小黃姜種植和管護。各主體責任明確,分工合作,有效激發了群衆的生産積極性。
時下,走進化屋村大棚種植基地,綠油油的姜苗長勢喜人,已有近20厘米高。“我們化屋小黃姜通常在4月份左右開始種植,9月到10月開始采收、冷藏和銷售。”楊香連說。
今年,化屋村通過合作社共種植了47個大棚的小黃姜。此外,化屋村積極發動群衆在河谷地帶發展小黃姜種植近200畝,預計每畝小黃姜的産量達1500—2000斤左右,每斤小黃姜的市場價在4—5元左右。小黃姜成了當地群衆增收致富的支柱産業之一。
楊守金是當地的種植大戶,這幾年僅憑種植小黃姜,每年都有三四萬元的收入。“我們化屋小黃姜由于口感好,銷路這塊基本不愁,接下來我們將繼續種好小黃姜,爭取日子越過越好。”楊守金說。
“我们将依托化屋乡村旅遊优势,着力打造化屋小黄姜品牌,把化屋小黄姜加工制作成旅遊商品,通过旅遊带货、网红带货和电商直播带货等途径销售,为我们的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许蕾说。
保護開發好品牌
作为具有100年以上种植历史的地方农特产品,如何保护好、开发好化屋小黄姜,让化屋小黄姜既要保持固有的优质特性,又要开发好这一地方品牌,一直是黔西市農業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股股长张大华思考的问题。
最近,一有時間,張大華便到化屋村深入調研,了解小黃姜的各種生長特性和産品屬性,幫助當地小黃姜申請有機農産品認證。
爲了更好地保護傳承好小黃姜的優異種質,目前當地正在積極申請有機農産品認證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並計劃引進企業,進行科學化、規範化種植。
“作为農業农村部门,我们将在保护中开发好我们的小黄姜品牌,在开发中传承好我们的小黄姜优异种质,继续传承好开发好化屋小黄姜,打造独具地方标志和特色的农产品。”张大华说。
爲發展壯大化屋小黃姜,目前,化屋村已與周邊的東風、群益、仁慕成立聯合村,擴大小黃姜種植面積。“我們接下來就是要把我們化屋小黃姜的優異種質保護好、開發好,既要保留小黃姜的原汁原味,又要發動越來越多的群衆參與小黃姜種植,讓更多群衆從中受益,真正把化屋小黃姜做成我們黔西的一個招牌産業。”許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