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縣鼓勵和扶持發展紫皮蒜種植,暢通銷售渠道,延伸産業鏈條,推動小蒜頭做成大産業
早上七點,在甘肅成縣店村鎮尹寨村的大蒜銷售市場,車流如織,人流不斷,不時傳來陣陣歡笑聲,蒜農駕駛滿載著大蒜的農用車,正絡繹不絕趕往此地,微風送來陣陣蒜香,傳遞著蒜農們豐收的喜悅。
店村鎮曆來就有種植紫皮大蒜的傳統,這裏的紫皮蒜品質好,不僅個頭大,而且長得均勻,不愁賣,年年給蒜農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

“店村大蒜品質優良,營養豐富,辣味適中,很受我們當地消費者青睐,每年都要到此地收購大蒜。”來自山天水武山縣的客商王先生說。
“今年大蒜長得好,一畝地能收鮮蒜三千多斤,蒜價雖不如去年,但今年蒜薹價錢好,大蒜種植的收益還是不錯的。”在店村鎮友聯村大蒜種植戶王建斌的蒜地裏,他正在地裏忙著采收大蒜,一邊捆蒜,一邊高興地說。
今年45歲的王建斌是土生土長的店村人,早些年一直在外打過工,多年的打工經曆練就了幹事創業的膽魄和出衆的眼光。2019年他回鄉創業,流轉土地200多畝,帶領群衆種植大蒜、辣椒等當地優勢特色農作物,很快成爲當地産業發展的領頭人。
“我是農村人,對土地有天生的熱愛,別人不願種的土地我都流轉過來,發展我們店村特色的蒜頭、蒜薹、蒜苗産業,在獲得穩定收入的同時,也讓我們店村的大蒜品牌越叫越響。”王建斌自信地說。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産業富一方百姓。爲了把大蒜産業真正打造成助農增收的富民産業,與王建斌一樣爲店村大蒜産業努力的人還有很多。
今年35歲的劉曦,是店村鎮黑旗村人,在政府發展大蒜深加工的倡導下,他通過到蘭州、雲南、貴州等地考察,下定決心要在店村大蒜深加工上做一番事業。經過幾年的發展,他不但掌握了大蒜和蒜薹的深加工技術,還帶動了周邊30多人長期在他公司務工。如今,他公司生産的大蒜粉、大蒜片、糖醋蒜、幹蒜薹等産品已遍布各大商場、網店,還一直都很暢銷。
“我們每年都會從店村蒜農手中收購20多噸蒜頭,10噸蒜薹,加工成大蒜片、大蒜粉、腌制大蒜、幹蒜薹並實行小包裝銷售,不但提高大蒜産品附加值,還能帶動群衆就業問題。”劉曦說。
“我们围绕抓市場、育品牌、增效益目标,不断从数据中找依据,用口味赢口碑,打绿色牌,把生态关,打特色牌,把品质关,打红色牌,把质量关,积极营销店村蔬菜品牌,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科学化、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的特色農業发展之路,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使店村蔬菜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店村镇党委书记杨晓东说。
近年來,成縣店村鎮堅定不移貫徹以綠色高質量發展爲主題,聚焦蔬菜優勢産業,充分利用地理、氣候、土壤等優勢,因地制宜積極引導群衆進行産業結構調整,鼓勵和扶持群衆發展紫皮蒜種植,暢通大蒜銷售渠道,延伸大蒜産業鏈條,不斷提升産品附加值,推動小蒜頭做成大産業,敲響了群衆增收致富的“金蒜盤”。(劉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