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豐富多樣的水産品是“菜籃子”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廣東考察時強調,中國是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
正值漁業生産關鍵期,在福建、廣西等海水養殖基地,來往的漁船滿載漁獲;江蘇、湖南等地稻蝦共作田間,頭批蝦苗已投放;在湖北,長江退捕漁民轉産就業,工廠化養殖等現代漁業風生水起。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作爲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豐富多樣的水産品是“菜籃子”的重要組成部分。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现代渔业如何稳产保供?水产养殖如何促进渔民增收、产业增绿?记者进行了采访。
做強優勢特色,延長産業鏈條,漁民腰包越來越鼓
廣西防城港市白龍珍珠灣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萬頃碧波一望無邊,一個個養殖網箱星羅棋布。4月份,這裏海域水溫穩定在18攝氏度以上,進入投苗旺季。
在防城區珍珠灣金鲳魚養殖産業發展基地,養殖戶陳忠啓忙著投放魚苗:“這些年,金鲳魚名氣越來越響,養殖越幹越有勁頭!”2020年起,陳忠啓在合作社養殖金鲳魚,掌握了技術後,去年他自己養了4000尾,純收益14400元,今年准備再擴大規模。
“金鲳鱼是我们这里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味道鲜、肉质嫩,而且生长周期较短。”防城区農業农村局副局长陈远生说,区里通过供苗、管理、销售等“六统一”机制,全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让金鲳鱼产业“含金量”越来越高。
在防城區珍珠灣,已有9家規模養殖企業入駐,養殖總産值達10億元,形成優勢特色産業集群。陳遠生說,一些養殖項目采取“龍頭企業+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農戶”模式,帶動當地農民增收,還提供了2000多個就業崗位。
目前,全國已建成海洋牧場300多個,投放魚礁超過5000萬立方米,海洋牧場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顯著。
特色水産品“接二連三”,産業鏈條越來越長。位于防城港高新區玉石灘大道的北部灣國際生鮮冷鏈物流園區,工作人員正在對海鮮進行檢疫。“園區集加工、配送、冷藏、交易于一體,充分發揮防城港生鮮食品進口基礎設施資源優勢。”園區相關負責人黃志勇說。防城港加快推進國家級漁港經濟區建設,初步形成了魚類深加工和休閑漁業産業融合發展新格局。
特色水産養殖不斷爲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在江西省遂川縣碧洲鎮白水村鳗魚養殖基地,負責人陳書強介紹:“鳗魚養殖技術含量高,效益好,基地專門聘請了技術員,對養殖棚進行智能化改造,生態養殖的鳗魚很受市場歡迎。”
在生態養殖模式下,鳗魚基地的沈澱池裏放養了鯉魚、草魚、鲢魚等本地魚,不僅可以淨化水質,還可以增加産值。同時,養殖池定期清出的淤泥也被循環利用,成了周邊臍橙、油茶、茶葉等種植基地的肥料。
該基地每年爲白水村集體經濟增收3萬元,吸納10余名村民就業。“家門口就能上班,掙錢顧家兩不誤。”白水村村民傅萍香說。
發展特色水産品養殖,不僅提升了重要農産品供給保障水平,也促進了漁民增收。去年,全國漁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8萬元。
向現代化轉型,提升養殖規模化、智能化、標准化水平在湖北省武漢市海之星水産養殖有限公司養殖基地,一座座養殖車間聯排矗立。這裏是湖北最大的工廠化海鮮陸養基地,年初投産運行,3月底剛上市了第一批對蝦。
走進車間,池壁上方的溫度顯示器提示:水溫28攝氏度。“蝦就喜歡這溫度。”車間技術員曹光發小心翼翼地從水中提起蝦籠,一只只淺青灰色的南美白對蝦蹦得正歡。每隔4小時,他都要觀察蝦的狀態,並把調配好的營養餌料通過自動化投料系統撒入蝦池。
“通過科學養殖,養出來的蝦體型勻稱,肉質清甜彈牙。”基地負責人吳育林介紹,從2毫米的小蝦苗長到巴掌大的成蝦,需要70多天。爲了給蝦苗提供適宜環境,基地將富含微生物的海鹽鹵水進行淡化處理,讓每座蝦池保持28—30攝氏度的適宜溫度,實現了四季生産不斷線。
提起産能,吳育林掰著指頭算起賬:一個32平方米的蝦池,能産480多斤對蝦,是傳統養殖模式的近10倍。基地308個蝦池,按照每年6茬計算,年産量可達近90萬斤。
如何實現高密度集約化養殖?
“關鍵還是靠科技。”吳育林說。
車間內,智能監控管理系統對水溫、光照度、溶氧量、酸堿值等參數進行24小時監測。走出車間,基地自主研發的對蝦養殖工藝水循環系統正在運轉。吳育林介紹,養殖汙水先通過大型微濾機,再進入四級過濾系統,淨化水經過加熱後回流到蝦池,“處理後的水循環使用,利用率達到99.5%以上。”
去年我國漁業養殖産量約爲5568萬噸,占水産品總産量的81%。在水産品總産量保持合理增長的同時,我國統籌漁業資源合理利用和漁業生態環境保護,提出“生態優先、養捕結合、以養爲主”的發展方針,促進産業高質量發展。
“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离不开现代水产养殖。”農業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袁晓初说,近年来,各地通过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不断提升水产养殖规模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逐步提高单位水体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更多现代化设施渔业项目正在孵化。“市里大力开展高效设施渔业项目建设,每年财政资金补助超过1000万元。”武汉市農業农村局副局长王文高介绍,对符合条件且达到一定规模的池塘流道养殖、“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循环养殖、集装箱式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高效设施渔业示范基地,按照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50%予以奖补,最高额度可达200万元。
穩糧興漁,生態養殖,漁業綠色發展底色鮮明
在江蘇省泗洪縣龍集鎮李生友糧食種植家庭農場,300多畝稻田裏,剛投放不久的小龍蝦在環溝水草間遊弋。
“今年基本上所有塘口都投放了蝦苗,第一批成蝦將在5、6月份集中上市,剩下的留在稻田裏繼續生長,國慶前後錯峰出售。”農場負責人李生友說,通過平衡好水草、蝦和水稻之間的共生關系,能夠實現較好的經濟效益,去年他的蝦稻田平均每畝收獲水稻1100斤、小龍蝦200多斤,效益比常規種稻提高了1000多元。
泗洪县地处洪泽湖西畔,依托水资源优势,全县大力发展稻虾共作,生产绿色稻米、生态龙虾。2018年,龙集镇被评为国家级稻渔綜合种养示范区。
“稻田養蝦,一水雙收,還減少了近六成的農藥化肥用量。”龍集鎮高級農藝師劉闖介紹,小龍蝦吃稻田水草、水生昆蟲,水稻收割後稭稈還田,灌水後逐漸腐熟,使浮遊生物大量繁殖,促進水蚯蚓生長,又爲小龍蝦提供了天然飼料。去年,全鎮稻蝦共作面積2.5萬畝,打造的“迎湖明珠”有機稻米走俏市場。
稻渔綜合种养是典型的生态循环農業模式。“坚持稳粮兴渔、有序发展、绿色生态、富民增收基本原则,稻渔綜合种养显现出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袁晓初说,2021年,全国稻渔綜合种养面积达到3966.12万亩,稻谷产量近2000万吨,水产品产量355.69万吨,带动农(渔)民增收超过650亿元。
生産方式更加生態,禁漁退捕順利推進,漁業綠色發展的底色越來越鮮明。
長江十年禁漁是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今年進入第三年。監測顯示,長江流域魚類種類和資源量逐步提升,部分物種特別是江豚活動範圍明顯擴大,水生生物資源呈現恢複向好趨勢。與此同時,20多萬退捕漁民順利轉産就業、應保盡保。
在湖北省團風縣,從小在船上長大的漁民李漢生,跟著父母打了大半輩子的魚。長江禁漁後,李漢生放下漁網,成了護魚員,“看到好久沒見過的魚又回來了,打心眼裏高興”。
退捕上岸的團風鎮徐家樓村村民胡建喜忙著管理剛栽下的藕帶。憑著對水産品習性的了解,胡建喜很快找到出路。2021年,他在村裏承包了60畝水塘,搞起了四大家魚和小龍蝦養殖。初嘗甜頭後,胡建喜又開始發展水生蔬菜種植,還牽頭成立了合作社。
團風縣漁政執法大隊大隊長占志剛介紹,近年來,縣裏因戶施策,對全縣52戶103名漁民,建立退捕漁民就業幫扶動態管理台賬。通過扶持自主創業、公益性崗位安置、培訓推薦等方式拓寬就業渠道,讓退捕漁民穩定就業。
“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是长江十年禁渔的根本和基础。”農業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说,今年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和工作落实力度,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引导发展稻渔綜合种养、水产养殖、休闲渔业等,长短兼顾、多措并举,稳定退捕渔民转产就业渠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