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時節,神州大地上,一幅奮力耕耘的春耕畫卷徐徐展開。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農業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農業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農業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農業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截至11日,全国已春播粮食面积1.2亿亩,完成意向面积的12.6%,进度同比相当。目前,早稻育秧基本完成,播栽过四成。
仲春時節,神州大地上,一幅奮力耕耘的春耕畫卷徐徐展開。
(一)種子的故事
【總書記這樣說】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農業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破譯良種基因密碼】
今年春耕時節,劉斌美整天“泡”在位于安徽合肥的南崗實驗基地試驗田裏,整備土地、整理資料。“一寸春光一寸金呀。今年的‘密碼破譯’很快又要開始了,必須爭分奪秒,片刻耽誤不得。”
刘斌美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离子束生物工程与绿色農業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他说的“密码破译”,是离子束诱变育种研究。这是一个服务水稻种质创新、由我国科学家开创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领域。这一研究的原理,是通过高科技手段发掘出能让水稻在产量、口味、贮藏、抗毒病虫害等各方面表现更具有突破性的水稻基因资源,再利用育种技术“聚合组装”,从而选育出“更好吃更优质”的水稻新品种。
“想把我們需要的優質基因從海量水稻基因中找出來,難如大海撈針。”劉斌美說。
此前,劉斌美團隊爲了讓收獲後的稭稈易粉碎還田,大幅提高養護土壤肥力的效率,致力于找出讓原本韌性較強、機械粉碎效果不佳的水稻等作物田間莖稈既能變脆但又不易倒伏的基因。
“改良試驗種出的水稻稭稈是否符合要求,肉眼看不出來,只能由我們用手工,采取一株一株折斷莖稈的方式來篩選鑒定。”劉斌美回憶說,大家整天蹲在田裏,每天要折上千株,“一天幹下來胳膊都擡不起來。”
曆經十余年探索努力,一款新水稻品種終于培育成功。它的稭稈不僅能實現生態還田,還具備作爲養殖業優質粗飼料的應用潛力。如今,該成果已成功在市場上實現産業化推廣。
和記者聊過之後,劉斌美又開始在試驗田裏忙活起來。今年,他們的目標是讓脆稈飼料化利用效果更理想,同時尋找能進一步降低稻谷重金屬含量的水稻新基因。
(二)土地的故事
【總書記這樣說】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農業强国”。
【民樂村裏黑土肥】
走進吉林省松原市甯江區民樂村,一派熱鬧景象:滿載農資的貨車往來村內外;田地裏,拖拉機正牽引農機整地作業,平整深翻後的土地……記者抓起一把田土,裏頭粉碎的稭稈清晰可見。“瞅瞅我們的黑土,多肥!”春峰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徐百軍說。
在國家補貼政策支持下,民樂村近年來通過實施稭稈深翻還田開展黑土地保護項目,糧食産量穩步提高。但今年,這個補貼項目結束了。
不久前,合作社組織社員們開會研究,今年春耕稭稈深翻還田還搞不搞。
“沒補貼咱是不是就別年年整,隔兩年整一次行不?”
“那地力又不行了咋辦?”
……
鄉親們你一言我一語,討論熱烈。
“咱種地不能光算小賬,都忘了過去那鬧心時候啦?”徐百軍說。
過去,民樂村大多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施肥和灌溉方式也都不科學,好好的黑土地越種越薄,作物抗災能力越來越差,糧食産量不高,村民收入低。
2016年,吉林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專家到民樂村推廣保護黑土地的耕作技術,成功實現了玉米抗旱增産。這讓村黨支部書記張志峰看到了重煥村裏黑土地活力的希望。
在張志峰的推動下,民樂村還創新機制,變分散經營爲由村集體成立農民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成爲社員,合作社統一購買農資、播種、田間管理。每年年底賣完糧,村民按照自家土地所占比例得到分紅,實現風險共擔,收益共享。
民樂村的生産面貌煥然一新。社員們應用大型農機開展規模化經營,澆灌施肥實現科學化。在先進技術和改革機制的共同驅動下,村裏的黑土地變得生機勃勃。
“咱莊稼人靠的是土裏生金,把地養好,咋算也不吃虧。”村民張志華說,今年合作社給他分紅4.1萬元,比去年多了6400元。
“對,咱也不能總惦記國家補貼,養好黑土地,咱們守土有責。”經過討論,社員們一致同意稭稈深翻還田今後要繼續堅持。
“村裏的黑土地越種越肥,糧食産量穩了,村民們日子也會越過越‘肥’。”張志峰說。
(三)農民的故事
【總書記這樣說】
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全面提升農民素質素養,育好用好鄉土人才”。
【變“閑”的老把式又忙活起來了】
這幾天,65歲的種田老把式趙法江“宅”在種植基地,戴上老花鏡,對著電腦敲擊鍵盤——忙著學習智能化農機設備的操作技術。
2021年,记者曾采写过吉林省大安市海坨乡三业村里种田老把式的故事。当时,因为农场陆续普及卫星、无人机、大型自动化机械等高科技農業种植设备,勤快了一辈子的赵法江高高兴兴地“闲”了下来。
“今年可沒法兒再‘閑’了。”趙法江說,田間安裝的智能化設備越來越多,要學習的操作也就越來越多。既要精准遙控無人機施肥打藥,還要讀得懂衛星反饋的土壤墒情、病蟲害數據;既要會操控無人播種機、插秧機,還要熟練操作“雲”系統適時灌溉……春意正濃,他忙得腳不沾地。
“想要精益求精、年年增産還得自己勤琢磨、勤擺弄。”正琢磨著今年如何進一步增産時,他在網上看到一些農民熟練掌握智能化農機設備的操作技術,有效提升了農機性能,實現了增産。老把式“閑”不住了,決心自學這門新“手藝”。
“我也不是瞎擺弄,整不明白的時候,我就請教村裏的小先生們。”爲了真正掌握這些新技術,老把式常常向種植基地的青年技術人員虛心求教。從手機操作無人機的技巧到衛星影像信息數據的解讀,技術員們教得耐心,他學得用心。
“趙叔那也是我們的老師啊。”種植基地成員之一、吉林省佰強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葛豔俊說,“什麽時候打藥、什麽時候灌水放水,他有不少獨特經驗,幫我們提高了技術設備使用的效率。”
(四)産業的故事
【總書記這樣說】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農業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農業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場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彩色”的古桑樹】
4月的山東春光明媚,夏津黃河故道森林公園裏,6000多棵古桑樹枝丫漫天伸展,新綠的桑葉布滿枝頭,樹下是果農忙碌的身影。
“打驚蟄開始就忙起來了,正給桑樹防蟲呢!”68歲的夏津縣蘇留莊鎮西闫廟村村民闫發剛說。
黃河多次改道形成的大量沙丘地曾長期困擾夏津,當地有民謠唱道:“無風三尺土,有風沙滿天,關門蓋著鍋,土飯一起咽。”
千年來,人們植桑治沙,綠油油的古桑樹在沙丘中守護了一代代夏津人。近年來,它們又爲村民們更加幸福的生活撐起一片天地。
2018年,“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审,被认定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遗产”。西闫庙村将大部分古桑树归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中,由村民继续管理。古桑树有了集中管理、展示的园区,特色旅遊产业随之红火起来,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前来。如今,每年5月19日至6月20日当地都要举办椹果生态文化节,古桑树成了“红彤彤”的迎客树。
更讓村民興奮的是,古桑樹還是“金燦燦”的搖錢樹。
夏津桑椹鮮果糖分高,即便用傳統冷鏈運輸也極易變質,只能現場采摘或售賣。過去,每年五六月,果農們守著賣不出去的椹果愁眉不展。
如今,一方面兴旺的旅遊产业带来了大批游客消费;另一方面,近年全国农村道路交通与新型冷链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夏津桑椹卖到了全国各地。“现在桑椹鲜果2元一斤都不愁卖,我家一年下来收入能有四五万元!”闫发刚说。
不仅如此,依托古桑树的特色農業在当地也是越来越旺。夏津县传峰椹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人刘传峰打造出一条“古桑树产品链”:4月可以采摘新椹芽制作椹芽茶;5月制成桑椹干;6月制作桑叶茶;到9月、10月落霜之后,桑叶还能制作成具有保健养生功能的霜桑茶……“这些产品不仅在本地有旺盛的需求,在上海、浙江、四川、河南等地市場上也是供不应求。”刘传峰说。
村民有收益,産業有延伸。黃河故道邊的“彩色”古桑樹將香甜滋味帶進了村民的生活,爲幸福生活奮鬥的父老鄉親在鄉村振興之路上正書寫著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