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
建设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拓展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发挥返乡入乡创业人群联农带农优势……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依托農業农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形形色色的农副产品,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都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独特土壤。
记者从農業农村部了解到,2022年我国乡村产业培育壮大,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新建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0个国家现代農業产业园、200个農業产业强镇,乡村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乡村产业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在产业带动、就业拉动下,去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33元、实际增长4.2%。
全环节升级、全价值提升、全产业融合……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依托農業农村特色资源,开发農業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补齐基础短板 延长产业链条
春暖花開,江西省鷹潭市上清鎮上清村板栗種植基地,鄉親們正忙著清理雜草、施肥作業。“上清板栗個頭大,口感脆甜。”正在施農家肥的種植大戶童慶鋒介紹,目前他種植板栗260多畝,年産量超10萬斤。
據介紹,上清鎮板栗種植面積達5000多畝,累計帶動1200多戶農民增收,其中包括53戶脫貧戶。“當地的小板栗成長爲大産業,一路走來並非一帆風順。”童慶鋒坦言,原先出村的路不好走,運輸時間長,加上沒有冷鏈物流車,好多板栗爛在半路上,損耗很大。加上板栗在11月份集中成熟,保鮮期很短,儲運壓力很大。
“政府積極協調,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童慶鋒介紹,近年來,上清鎮加快補齊道路、物流等基礎短板,不斷增加冷庫庫容,讓板栗“住”進了安全艙。隨著倉儲冷藏設備不斷完善,板栗銷售期從“一季賣”拓展到了“全年賣”。
基礎不斷夯實,鏈條持續延長。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糧食烘幹、農産品産地冷藏、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做大做強農産品加工流通業”。2022年,我國農産品加工轉化率達72%,規模以上農産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超過19.14萬億元、增長3.6%左右,支持各類經營主體建設1.6萬多個農産品産地冷藏保鮮設施。
延长農業产业链,农产品加工是关键。在江苏省泗阳县国家现代農業产业园,每天都有一辆辆满载食用菌的货车,开往上海、北京等地。去年,华绿公司江苏基地的7家菌菇工厂共销售鲜菌菇约12.5万吨。以占地1平方公里的精深加工板块为核心,当地持续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到2022年,累计10家以上企业入驻精深加工板块。
“延链、补链、壮链、强链,是发展乡村产业的主攻方向。”中国農業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王凤忠认为,未来应当向前端延伸带动农户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向产地下沉,加工产能向县域布局。
应用前沿技术 拓展新兴业态
“大家好,瞧瞧这刚摘下来的西红柿,口感酸甜,营养丰富,现在下单,下午就能发货咯……”手机这头,主播边品尝、边讲解;屏幕那头,消费者纷纷点赞下单。振东電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黄杰能介绍,借助直播带货,这段时间特色农产品的日均发货量达3000件,年产值预计达到500多万元。
在黃傑能的家鄉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東縣,大部分農村地處偏遠山區,以往特色農産品一直面臨銷售難、價格低的困境。“把山裏的果子賣出去,是我一直以來的願望。”黃傑能說。
改變源自一根網線。最初,黃傑能在手機上做微商,有時一天純收入能有1000多元。嘗到甜頭後,他開始學習電商運營。公司一步步壯大,員工增加到現在的20多人,實現了芒果、西紅柿等特色農産品的網上銷售,助力田東農産品的銷量和價格都提高了不少。
当前,订单農業、农村电商、视频直播等農業新业态方兴未艾,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2022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313.8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较2021年提升6.4个百分点,为农民增收创收、农村发展创新等提供了动力。
新技术促进新业态,新产业催生新融合。近年来,随着文旅、康养等产业与農業的跨界融合,共享農業、体验農業、创意農業等也大量涌现。
融融春光里,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杜堂村木兰花乡田园綜合体人气正旺。据统计,綜合体建成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380万人次,旅遊总收入突破5亿元,带动就业3000余人。杜堂村第一书记葛天才介绍,下一步,还将辐射带动周边村共同打造村景融合示范区,带动更多乡亲共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农家乐等达到30多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融合农文旅,做精做优乡村休闲旅遊业,不断拓展農業多种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说,突出绿水青山特色、做亮生态田园底色、守住乡土文化本色,推动乡村休闲旅遊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人才创新 积极联农带农
春意盎然,山东省金乡县高创農業科技示范园的连栋温室大棚内,黄瓜、辣椒、茄子等长势喜人。示范园负责人刘海方正给前来购苗的菜农介绍:“黄瓜苗嫁接到南瓜砧木上,种苗抗病力强,采摘期还会延长,产量也会提高。”
聚焦蔬菜育苗、精品采摘,建设高标准苗床及精品蔬菜种植、采摘体验基地;发起标准化農業技术管理培训教室,每年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达1300余人次,直接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民成为专业蔬菜种植户……近些年,刘海方探索多种方式带动乡亲致富。“未来我们计划建设高标准的研学游基地,通过植物认养、采摘休闲、研学体验等方式,带动更多乡亲分享農業增值效益。”刘海方告诉记者。
“鄉村産業振興要在聯農帶農上下功夫。”北京師範大學中國鄉村振興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琦說,應當引導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等,發揮自身優勢,在帶動農戶、服務農戶中發展壯大自己,加快形成和農戶在産業鏈上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格局。目前全國每個脫貧縣都培育了2—3個特色主導産業,近3/4的脫貧人口與新型經營主體建立緊密利益聯結關系。
産業興、人氣旺。返鄉入鄉創業的各類人才,也是積極帶動農戶致富的力量之一。
今年是新農人陸文婷直播賣蜂蜜的第四年。大學畢業後,陸文婷被浙江省麗水市的生態環境吸引,和丈夫一起奔赴山區,創辦了綠谷土蜂專業合作社,走出了一條“蜂農+合作社+公司+蜂旅融合+銷售”的路子。在擁有衆多野生花卉資源的麗水,經過多年堅持,陸文婷養殖土蜂4000多群,建設蜂場30余個,遍布蓮都區老竹畲族鎮周邊,帶動1360余戶農戶開展中蜂養殖、蜜源植物種植、蜂箱制作、土蜂蜜銷售等,戶均增收萬元以上。
“作爲新農人,要用新的理念、技術,讓更多鄉親品嘗‘甜蜜的滋味’。”陸文婷表示,“我們計劃將直播帶貨擴展應用到更多農産品,帶動更多農戶共享數字紅利。”
據統計,2012年至2022年底,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數量累計達到1220萬人。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各類人才創業創新,鄉村産業發展動能不斷增強,帶動農村就業空間和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