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特色産業,要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爲廣大消費者所認可、能形成競爭優勢的特色
農業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農業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農業强国,当前要抓好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日前,《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農業强国 推进農業农村现代化》。文章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这为做优做强乡村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

“土”講的是基于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有什麽樣的水土,播撒什麽樣的種子;有什麽樣的資源,發展什麽樣的産業。形形色色的農副産品,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都是鄉村産業發展的獨特土壤。産業振興,一方面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依托當地的資源禀賦、條件優勢,選擇適合種養的類型、發展的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打造健康的鄉村産業,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關鍵要充分挖掘、激活本地優勢資源。
另一方面要善于分析新的市場环境、新的技术条件,用好新的营销手段,打开视野来用好当地资源,注重开发農業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如发展生态旅遊、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
“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丹东草莓,赣南脐橙,延安苹果,大同黄花,潜江小龙虾……近年来,许多拥有显著地理标识的产品,进入市場、融入生活,深受消费者喜欢,有力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百姓致富。实践证明,發展特色産業,要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爲廣大消費者所認可、能形成競爭優勢的特色。换言之,产业发展只有富有特色,走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才能脱颖而出、占领市場。这意味着,产业振兴不是简单的发展某一种产业,而是要找准着力点,既深挖地域生态和文化价值,又避免同质化竞争,在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
“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产业振兴,要植根农村,更要跳出农村。一棵苹果树、一个苹果园,除了种树、养果、收获之外,还有分拣、包装、物流、销售、电商等环节。小小特色产品的背后是一条产业链,只有不断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形成一定规模,才能更多更好地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这就必须要在立足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坚持精准发力的基础上,向开发農業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場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鄉村的發展離不開産業支撐。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動鄉村産業高質量發展”。這需要各地各部門在彰顯特色、産業融合、優化布局和聯農帶農等方面下功夫,推動鄉村産業全鏈條升級,把鄉村資源優勢、生態優勢、文化優勢轉化爲産品優勢、産業優勢。
小小“土特産”,一頭連著農民增收,一頭連著美好生活;産業振興,一頭連著農民的好就業、高收入,一頭連著農村的生機和活力。做好這篇大文章,綿綿用力、久久爲功、苦練內功,讓産業發展越來越各具特色,讓農民腰包越來越鼓,定能爲鄉村振興夯實強大的物質基礎。(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