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企業支撐的農産品品牌,也是空中樓閣,持續性不強
近年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成为不少地方发展特色農業的“金名片”。在品牌建设带动下,不仅可以发挥出特色农产品的品质优势,拓宽销售渠道,还能有效延伸農業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不過,在不少地方,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雖然叫得響,但存在不同程度的“名氣大、産品少”“特色足、鏈條短”“産量多、效益低”等問題。一方面,特色農産品影響力的形成,與區域內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密不可分,就好比道地中藥材一樣,先天因素決定了單項農産品的地域局限性。如果只靠“洗洗泥、紮個捆、裝個袋”,那麽在産量無法實現大幅突破的情況下,只能掙點辛苦錢。另一方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農産品消費不僅有初級産品的品質保證需求,也産生對精深加工産品的多元化需求,這正是提升農産品價值的空間所在。、
因此,充分挖掘特色农产品的品牌价值,既要保持质的优势,也要解决量的问题,更要做深精的文章。近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大型農業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统筹布局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这些表述,对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价值链,发挥区域公用品牌的优势,具有非常鲜明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在现代農業格局中,一二三产业的界限日益模糊。農業生产不再单纯依靠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农产品销售也逐渐告别了“种出瓜菜找小贩”的传统模式。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农产品从种到收、再到加工、销售的全链条之中。特别是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引领下,企业日渐成为農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比如,近几年,農業大省甘肃在全国率先培育建设“甘味”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形成了“省级公用品牌+市县区域品牌+企业商标品牌”的品牌建设体系,建立起包含60个地方区域品牌和500个企业商标品牌的架构。效果好不好,市場见分晓:春节前,仅甘味品牌中心就带动企业销售特色农产品上亿元,其中配送年货礼包10万多份。
甘肃的做法,就是将农产品的品质优势、品牌效应与企业的标准化水平、深加工能力以及渠道优势深度融合,用工业思维谋划農業产业链。这一过程中,不少“农字号”企业不仅参与终端销售,还与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经营主体签约种植基地,通过统一提供种子、农资、技术等标准化服务,向前延伸到農業生产环节,既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也为企业自身的加工提供了优质原材料。
没有品牌赋能的土特产,是离群之雁,竞争力不足;離開企業支撐的農産品品牌,也是空中樓閣,持續性不強。若将農業生产、品牌培育与企业支撑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或许能找到一条农民增收、企业盈利与地方发展多方共赢的品牌農業之路。(陈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