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強調,“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做好‘土特産’文章”
臍橙、蘋果、臘肉、新米、榛蘑、柴雞蛋……春節來臨,各地特色農産品在電商平台銷售得紅紅火火。蘊含著濃濃鄉情的農産品,是農民增收的希望,也是千家萬戶餐桌的幸福。
來自鄉野田間的“土特産”,讓老百姓倍感親切,也寄托著習近平總書記對于鄉村振興的殷切期望。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産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産’文章”。

“重中之重”,可見分量。鄉村産業振興,“土特産”是一篇大文章。
看似普通的“土特产”,一头连着脱贫增收、乡村振兴,一头连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各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在脱贫攻坚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今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農業强国的新征程中,更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習近平總書記對于特色産業發展高度重視,在地方考察時,經常調研當地種植、養殖、加工等産業,並且作出具體指導。以在海南考察調研爲例:
一枝花。2013年4月9日,在海南亚龙湾兰德玫瑰风情产业园,习近平总书记对产业园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经营玫瑰花、示范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做法表示肯定,强调要把中央制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贯彻落实好,使热带特色農業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一味药。2018年4月13日,在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看到当地村子依托石斛这种药材增收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在火山岩上发展互联网种植的明星村,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農業、乡村旅遊、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一叶茶。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前往海南考察。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了解到当地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资源发展茶叶产业,乡亲们过上幸福生活,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遊、休闲農業等产业”。
做好“土特産”文章,有三個關鍵字:“土”,充分依托和挖掘當地自然資源,因地制宜;“特”,找准特色,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擦亮金字招牌;“産”,努力延長産業鏈、價值鏈,加快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不僅在海南,從山東的牡丹到贛南的茶油,從江蘇的草莓到內蒙古的馬鈴薯,從新疆的蘋果到甯夏的葡萄酒……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赴地方考察時,身影常常出現在大棚裏、田埂上、果樹間、農舍前,細察深問百姓生産、收入情況,並多次在重要會議上爲産業振興指明方向。
在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發展鄉村産業。總書記提到那年在陝西秦嶺山區一個村看到,山溝溝裏小木耳做成了大産業;在山西大同也看到,圍繞小黃花建成大基地,成了當地帶動農民致富的支柱産業。
“但是,從全國面上看,鄉村産業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主要問題是規模小、布局散、鏈條短,品種、品質、品牌水平都還比較低,一些地方産業同質化比較突出。”總書記深刻指出,要適應城鄉居民消費需求,順應産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地特色資源,拓展鄉村多種功能,向廣度深度進軍,推動鄉村産業發展壯大。
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明确指出,依托農業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農業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場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作出明確部署:“發展鄉村特色産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當前,各地正加快探索鄉村産業發展。雜糧雜豆、蔬菜瓜果、茶葉蠶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藥材和特色養殖等産業不斷提檔升級,不少地方已把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産業。
特色资源,多种功能、多元价值,全链条升级……这就是乡村特色产业的振兴路径,是加快建设農業强国的必由之路,是人们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实现方式。(记者 韩洁、于文静、严赋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