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卫视新闻频道“清风北京”栏目播出了《侯德榜:德艺双馨 工业救国》专题,节目在中国化工博物馆取景,讲述了中国近代化学工业奠基人侯德榜的故事,在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中國化工博物館充分結合自身優勢打造多維度展示窗口,致力于打造成集合傳播、展示、科普、趣味于一體的化工知識宣傳陣地。助推化工文化傳播,不斷提升中國化學工業在大衆認知中的感召力與影響力。
近期北京卫视新闻频道“清风北京”栏目播出了《侯德榜:德艺双馨 工业救国》专题,节目在中国化工博物馆取景,讲述了中国近代化学工业奠基人侯德榜的故事,记录了侯德榜胸怀工业救国的信念,开辟前路,勇于创新,为中国化学工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动人事迹。

作为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侯德榜把毕生精力都投入了化工科研,从工业制革到联合制碱,他的“跨界”探索,不仅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于制碱技术的垄断,更是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制碱之路。中国化工博物馆近代厅存放着侯德榜生前所使用过的各类物品,它们见证着侯德榜科技报国的坚定信念、筚路蓝缕的求索历程。在这些珍贵的藏品之中,一本《纯碱制造》英文书籍,无声叙述着一段艰难与光荣的历史。20 世纪初,英国卜内门公司掌握着世界先进的“索尔维制碱法”,几乎独占了中国的纯碱市場,在技术与产业的双重制约下,国内化工发展举步维艰。在这样的时局中,侯德榜毅然放弃了自己在工业制革领域已有的显赫成就,回国从零开始探索制碱工艺。在参考材料极度有限的情况下,侯德榜几经挫折,探索出“索尔维制碱法”并于1926年生产出了我们自己的“红三角牌”纯碱。在掌握关键技术的同时,他也始终坚守着内心的原则。1933年,侯德榜决定向世界公开制碱技术,直言:“我们绝不做第二个索尔维,第二个卜内门”,他用英文撰写了《纯碱制造》一书,交由美国化学会在纽约出版,打破了卜内门公司长达70年的技术垄断。之后这本书相继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成为众多国家制碱业的技术参考,对全世界制碱工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卓著。

展廳裏的另一本書籍記錄了一段化工先驅之間惺惺相惜的佳話,這本書就是二進侯氏書齋,見證侯德榜與範旭東友誼的《化學元素》。1944年,侯德榜將這本《化學元素》贈送給來到紐約的範旭東,在書籍的扉頁,範旭東親筆題字,談到法國大革命時期産生了拉瓦錫這樣傑出的化學家和《化學元素》這樣劃時代的著作,聯想當時國內局勢的風雲變幻,他將侯德榜與拉瓦錫作比較,認爲“環境困不住天才”。之後,範旭東醉心實業,無暇兼顧學術上的研究與探索,爲鼓勵後學,物盡其用,1945年與侯德榜從美國返回沙坪壩永利川廠之後,他借花獻佛,將這部書送給了有志于化學化工事業的侯德榜之子侯虞篪,侯氏藏書由此又回到侯氏書齋。這也是幾代化工人的夢想傳承。

同時化工博物館還展示著侯德榜1921年歸國之際,受範旭東邀請開啓中國制堿之路的珍貴合影,1941年創造性完成侯氏制堿法時收到的來自範旭東等友人聯名發出的賀信圖片等;收藏著侯德榜日常工作時所使用過的工具:一盞質樸的黑色落地燈、一個簡單的裝訂打孔器、一塊不起眼的三角板、一個普通的盒式鍾表、一套樸素的藍色工作服……一位蜚聲中外、造福世界的科學家,其實私下裏是一個淡泊名利的普通人。爲國爲民、化工報國,他胸懷拳拳赤子之心;公而忘私、科學至上,他堅守灼灼真理之夢。

化學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産業和支柱産業,也是中華民族輝煌曆史文化的親曆者和見證者。近年來中國化工博物館在宣傳展示科學家精神的工作上積極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創新思路,擴展路徑,多渠道講述科學家生平、弘揚科學家精神。除了常設展覽之外,化工博物館還精心策劃並制作了科學家口述實錄《化工史話》館藏影像工程專題,在中國化工博物館官網、微信公衆號、抖音視頻號等平台同步推出。專題聚焦侯德榜、沈寅初、王基銘等在化工行業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通過“口述實錄”的真實影像,由科學家本人或親屬講述他們在砥砺初心、科技創新、産業報國方面的記憶故事,展現和印證中國化學工業由小到大的發展曆史,還原化工行業的發展變遷曆程。

在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中國化工博物館充分結合自身優勢打造多維度展示窗口,致力于打造成集合傳播、展示、科普、趣味于一體的化工知識宣傳陣地。助推化工文化傳播,不斷提升中國化學工業在大衆認知中的感召力與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