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爲“減脂”二酯油買單嗎?
(日期:2022/11/2 23:15:53)
浏覽人數:476 |
|
![]() |
宣稱更加健康的甘油二酯食用油成爲各大廠商獲取未來競爭優勢的新賽道。
長壽花甘油二酯食用油問世、九三推出大豆二酯食用烹調油……近年來,相比普通食用油,宣稱更加健康的甘油二酯食用油(以下簡稱二酯油)成爲各大廠商獲取未來競爭優勢的新賽道。二酯油究竟是什麽油?價格如何?消費者會接受嗎?記者進行了一番調查采訪。 企業紛紛推出二酯油 隨著國民健康需求不斷升級,油脂企業持續探索創新之道,給消費者帶來更多健康用油選擇。在低脂飲食理念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企業推出二酯油。 記者近日走訪北京部分商超發現,市場上難以見到二酯油。不過在線上銷售平台上有不少二酯油産品和品牌。在淘寶網上,上述兩種品牌二酯油均能搜到;在京東商城裏,《中國消費者報》記者以“甘油二酯食用油”爲關鍵詞進行搜索,能搜到兩頁相關産品,涉及善百年、西樵山、康之寶、南山等多個品牌,其包裝規格多爲500毫升瓶裝,售價在每瓶100元至800元不等。 記者浏覽介紹發現,這些品牌的二酯油除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橄榄油等常見油種外,還有山茶油、亞麻籽油等小衆油種,多宣稱産品爲“新一代健康食用油,並可代謝快,脂肪不易堆積”。如善百年宣稱“脂肪少一半炒菜一樣香”;西樵山宣稱“更適合中國父母的食用油”“中老年減脂好幫手”。 食用二酯油好處多 二酯油究竟是什麽油?其實,早在2009年,原衛生部批准甘油二酯油作爲新食品原料,標志著甘油二酯油可作爲一種健康食品進入大衆視野。國家衛生健康委2021年8月3日發布的一則公告顯示,二酯油生産工藝爲以大豆油、菜籽油等爲原料,以脂肪酶制劑、水、甘油等爲主要輔料,通過脂肪酶催化,經蒸餾分離、脫色、脫臭等工藝而制成。甘油二酯(DAG)含量超過40%,使用量≤30克/天,且使用範圍不包括嬰幼兒食品。 國家糧食儲備局西安油脂科學研究設計院原高級工程師蔣新正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目前國內采用生物酶法制備二酯油,華南理工大學研究二酯油的時間長、專利多,已經實現産業化。 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副會長汪勇表示,目前我國成功研發出生物酶法制備二酯油,打破外國公司二酯油、生物酶壟斷,且擁有多項相關專利技術,比日本的化學法更溫和、更安全。 據了解,早在1999年,日本花王公司率先推出二酯油品。2009年,由于對産品中含有微量縮水甘油脂肪酸的擔憂,花王公司自願將該類産品停産退市。 針對甘油二酯的功效,北大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鈕文異在近期舉辦的2022中國食用油健康高峰論壇上表示,甘油二酯是燃燒性脂肪,不會在體內累積脂肪,代謝過程中還能燃燒體內多余的脂肪,減少體脂及內髒中的脂肪,因此被國際營養學界稱爲“脂肪炸彈”。 江南大學金青哲教授也表示,食用油的主要成分是98%甘油三酯和2%甘油二酯。膳食裏攝入甘油三酯會在體內累積形成脂肪。而甘油二酯在結構上缺少一個脂肪酸,甘油二酯經過小腸黏膜細胞消化吸收後,無法形成甘油三酯結構而進入血液,也就無法成爲血脂(血脂是血漿中的甘油三酯和類脂的總稱),而是由線粒體代謝供能,不會在體內累積脂肪,還會燃燒體內多余的脂肪。 汪勇表示,改變居民的用油習慣很困難,但使用二酯油替換普通食用油來抑制肥胖及預防慢性疾病更科學可行。 市場面臨諸多挑戰 雖然二酯油有很多好處,但其發展仍面臨著諸多挑戰。 首先,相比普通食用油,目前二酯油的價格相對較高。記者發現,普通500毫升的花生油售價不過20元,而相同規格的二酯油價格最低超過了百元,並且隨著甘油二酯含量的提高,價格也呈上升趨勢。記者在網上搜索到的産品介紹中看到,其甘油二酯含量多在40%—80%之間,其中甘油二酯含量在80%的500毫升産品售價接近800元。 其次,二酯油面臨消費觀念轉變的問題。記者采訪了十幾位消費者,多數消費者對二酯油並不了解。在北京一家媒體工作的李女士告訴記者,她未聽說過二酯油,而且對其與普通植物油的差別也不了解。在電商平台上,記者看到,二酯油的整體銷量也一般,只有善百年和西樵山的幾款産品評論數分別達到了1000+、500+,很多産品的評價條數爲個位數,有的甚至爲零。 再次,二酯油還面臨政策的制約。目前很多二酯油産品多在宣傳時自稱爲“功能性食用油”,但事實上,功能性食用油的銷售和宣傳受到多方嚴格管制。記者調查發現,以在電商平台搜到的産品爲例,目前二酯油産品標簽上很難看到保健或者特醫食品批號,均爲普通食品,並且多執行企業標准。北京全瑞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黃啓瑞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食品類別可劃分爲普通食品與特殊食品兩大類,並沒有“功能性食品”類項。根據《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對保健食品之外的其他食品,不得聲稱具有保健功能,因此這些所謂的功能性食用油,作爲普通食品是不能宣傳功能的。 對于二酯油等功能性油脂的前景,中國食品産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國內的功能性油脂尚處于早期發展階段,只有少數企業掌握核心技術、具備規模産能,大多數企業只能找代工廠做貼牌加工,不可避免地會導致産品的同質化。加之面臨政策、消費認知及價格等諸多挑戰,如此背景下,企業要在渠道搭建、功能驗證、認知科普等方面多一些儲備布局,才有望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
|
中國消費者報 |
|
![]() |
 |
|
中國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企业新闻是本站品牌会员企业自行发布的新闻,若产生任何法律纠纷均与本站无关,特此声明!
※ 联系方式:中國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0595-22501825
品牌策劃營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