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出海”要有大格局
(日期:2022/8/20 0:02:28)
浏覽人數:192 |
|
![]() |
最近,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出海”新聞頗受關注。 先是东风岚图FREE首次登陆北欧;接着比亚迪进入日本乘用车市場,并表示将与欧洲经销商集团合作,为瑞典和德国市場提供新能源汽车产品;蔚来汽车则宣布在匈牙利投资建设旗下首个海外工厂,计划于9月投入运营;中国五菱的首款新能源全球车Air ev随后也在印尼下线。不少人认为,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加速“出海”的重要信号。 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出海”加速,一方面源于我國新能源整車技術實力的提升。無論是産品外觀、內飾、續航裏程、環境適應性,還是整車性能、質量、能耗、智能化應用,當前我國新能源整車都處于國際領跑水平。敢于出口到德國、日本等汽車發達國家和汽車工業強國,不僅需要品牌的自信,更需要産品實力的支撐。 与此同时,外部环境也为中國品牌发力欧洲市場提供了机遇。为实现“减碳”目标,近年来欧洲多国政府陆续公布碳排放目标,并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比如,挪威推出多项支持电动化转型的政策,包括对电动车免征25%的增值税、免征进口关税、免征养路税;德国则将新能源补贴延长至2025年,进一步激活了新能源汽车市場。 汽車是一個高度全球化的競爭行業。進軍海外市場、參與全球競爭是檢驗一個汽車品牌是否國際化的重要標准。奔馳、寶馬、大衆、豐田等國際汽車巨頭在傳統燃油車市場能有今天的行業地位,也都是在本土市場之外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的結果。隨著全球汽車産業加快向“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我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具備的優勢也爲中國汽車品牌出口打開了“第二增長曲線”。 不過,從過往經驗來看,汽車“出海”並不容易,特別是到歐美發達國家。海上既有風景,也有風浪。與一般商品不同,汽車産品價值高,使用場景複雜,生命周期長,在強調性能、價格、質量的同時,還必須有完善的銷售渠道和售後服務體系保障。特別是新能源汽車,補能體系的建設與完善尤爲重要。如果沒有相當實力的底氣和系統謀劃,很有可能翻船。反思過去傳統燃油車出口遇到的坑,除了産品競爭力不夠外,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配套服務跟不上,結果導致品牌在海外的形象和口碑不佳。而長城汽車出口被海外經銷商詐騙,損失慘重的教訓,更是深刻。 因此,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出海”要有大格局。进入海外市場之前,应当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细分消费市場,熟悉当地法律法规、文化背景、气候背景、消费习惯,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等,同时延伸售后服务,包括个性化服务,从而形成自己的海外开发战略。心中更要有数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出海,不是去收割市場,而是去实现自己的使命和愿景,一定要为当地创造就业、带来技术、培养人才、繁荣地方经济,一定要融入当地社区,为社区作贡献。只有胸怀大格局,才能形成大品牌,真正实现全球化。 避免海外“內耗”也是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應有的格局。過去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發現一個不錯的市場就一窩蜂地上,通過價格戰把藍海拼成紅海。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價格競爭通常不是最主要手段,而是通過知識産權、差異化服務、個性化服務等提高自己的市場地位,例如品牌、授權經營、特許經營。這提醒我們,自主品牌新能源企業沒必要一窩蜂地湧入某一個國家或地區,既加劇當地市場供求不平衡狀況,也損害各自的利益。 还需指出的是,当前一些弱势品牌也没必要急着“出海”,为“出海”而“出海”。国内市場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一个车型在国内市場月销不过千辆,拼不过竞争对手,指望到国外就能咸鱼翻身,岂不是笑谈。自主品牌即使到海外发展,前提还是要在国内市場具有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内、国际市場是相通的,国内国际市場的差别只是造型、配置和消费习惯的差别,好车的本质是相同的。不管怎么说,眼下中国汽车市場是世界最大的市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们也不能“不把豆包当干粮”,把最大的市場拱手让人,自己辛辛苦苦到海外去开拓,还未必有胜算。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忠阳) |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
|
![]() |
 |
|
中國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企业新闻是本站品牌会员企业自行发布的新闻,若产生任何法律纠纷均与本站无关,特此声明!
※ 联系方式:中國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0595-22501825
品牌策劃營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