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味面制品(辣條食品)首個行業標准將在2022年10月1日正式實施。
记者在今日(7月6日)举行的调味面制品行业标准发布会上获悉,調味面制品(辣條食品)首個行業標准將在2022年10月1日正式實施。
此次公布的行業標准中除了食品安全相關指標外,還對“減油、減鹽”做出明確要求。在業內看來,疫情下休閑食品健康化日趨明顯,而一向被認爲是“高油、高鹽、高添加”的辣條行業不得不“減添加”應對挑戰。
新行標辣條被要求減添加
当天公布的这份调味面制品(QB/T 5729 -2022)的轻工行业标准,也是近年来俗称的“辣条”的首份行业标准。记者注意到,辣条的首份行业标准从制定到出台历时7年,新行标中对调味面制品的定义、原料要求、感官要求、污染物限量、微生物限量、出厂检测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这对于行业监管有更积极的意义。
在2007年之前,國內辣條行業多數執行的是生産所在地的地方標准,在各地的監管上存在諸多矛盾。因此2019年12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出公告,對“辣條”類食品統一按照“方便食品(調味面制品)”生産許可類別進行管理。
此次更被市場關注的是,新行標對調味面制品産品的理化指標,特別是脂肪、氯化物等進行了下調,也就是要求辣條減油、減鹽。
據中國食品科技學會名譽理事長孟素荷介紹,新的調味面食品行業標准中,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品種的數量減少7成以上,鹽的含量下降了17.7%,油的含量則下降了10%。
而這也是辣條此前備受市場爭議的部分。
從1994年辣條行業起步開始,截至2021年,國內辣條行業已經發展到500億市場規模,但其“高油、高鹽、高添加、低營養”的特點,讓一部分消費者認爲辣條屬于“垃圾食品”,但也有一部分消費者因爲口味而愛不釋手,特別是一部分年輕消費群體乃至學生。根據衛龍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衛龍美味”)招股書,其95%的消費者在35歲以下,55%在25歲以下。
而辣條類食品的營養健康問題也多次受到監管部門的關注。
2019年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曾發出質量安全監管公告,要求辣條生産企業不得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並倡導生産企業降低調味面制品中鹽、脂肪、糖含量,提升産品營養健康水平,並要求各地教育、衛生、市場監管部門要指導學校加強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教育,培養中小學生的健康飲食習慣。
辣條能否趕上健康化末班車
在外界看來,在被要求“減添加”背後,是辣條行業正面臨健康化飲食的挑戰。近年來,伴隨著國民健康意識的提升,以及消費者強烈的減肥、健身、養生等需求萌生,健康成爲人們購買休閑零食較爲看重的因素。
艾媒咨詢發布的《2021-2022年中國休閑食品産業現狀及消費行爲數據研究報告》顯示,從2010年到2021年中國休閑食品行業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從4100億元達11562億元,期間複合增長率約9.9%。預計2022年增速達7.2%,市場規模達12391億元。
但上述報告顯示,購買休閑食品時,除了口味,消費者對休閑食品最看重的因素便是“成分、健康”,占比達63.8%,高于“價格”因素超過10個百分點。
消費者對零食健康化的需求也倒逼頭部休閑零食企業向健康化轉型。比如良品鋪子正在推動休閑零食行業朝健康化、營養化、功能化轉變,其在兒童零食市場起草制訂了《兒童零食通用要求》團體標准,旨在讓國內兒童零食更營養、更健康。三只松鼠也在加大健康零食的研發與生産,推出“90天健康堅果”、“粗糧8點半"、“果蔬幹"等系列健康化零食。
這一健康化的趨勢在辣條企業的業績上也有所體現。
2022年6月27日,辣條界的“龍頭老大”衛龍美味再次通過香港聯交所聆訊,沖刺IPO,招股書顯示,2019年到2021年,衛龍年收入爲33.8億元、41.2億元和48億元,同比增長23%、21.7%和16.7%,但衛龍的核心業務調味面制品收入卻在不斷放緩。
2019年到2021年,衛龍的調味面制品業務收入分別爲24.7億元、26.9億元和29.2億元,雖然2020年和2021年衛龍提高了平均産品售價,但這兩年調味面制品業務收入增速分別爲8.7%和8.5%。而衛龍的蔬菜制品業務收入快速增長,後者在2020和2021年實現收入4.2億元和6.1億元,同比增長72%和46%。調味面制品業務占衛龍的總收入也從2019年的73.1%下降到2021年的60.8%。
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現存辣條相關企業2448家。2017年到2020年,國內每年新增辣條相關企業的數量不斷增加,從226家到870家,2021年國內新增辣條相關企業565家,2022年1月到7月6日,新增相關企業數量爲274家,開始呈現下降趨勢。
在業內看來,辣條健康化能否招攬更多的消費者並不好說。
CIC灼識咨詢咨詢總監姜骁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行業來看,辣條的主要消費市場仍是線下終端,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經銷商網絡,如果經銷商網絡也大規模開始引入健康類零食,勢必會對辣條市場的未來增長帶來沖擊。因此從招股書可以看到,衛龍也意識到其辣條産品增長有限,並且根據健康化趨勢推出了一系列包括魔芋類、海帶類等其他品類的零食。但消費者如果追求更健康的零食,完全有更好的其他品類作爲選擇,“健康辣條”本身就是一個僞命題産品。
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副會長朱丹蓬則認爲,辣條的消費群體對重口味有偏愛,而且年輕一代消費者也有“朋克式”養生的生活方式,因此健康化趨勢對辣條市場的影響相對有限,不過長期來看,辣條企業還需要在産品健康化、低害化上找到新的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