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超市、便利店可以發現,那些動辄十幾元甚至幾十元的雪糕開始占據冷櫃。
今年夏天,“雪糕刺客”一詞火了。
即指那些隱藏在冰櫃中看似平平無奇,實則會在付款時用高價刺你一劍的雪糕。
走進超市、便利店可以發現,那些動辄十幾元甚至幾十元的雪糕開始占據冷櫃。不少消费者表示,“现在不认识的雪糕真的不敢随便买”。
自從2018年鍾薛高以一款單價66元的厄瓜多爾粉鑽刷新了大家對于雪糕價格的認知後,衆多網紅雪糕便像鲇魚一樣攪動了整個市場價格,“天價”雪糕玩家不斷增多,就連茅台、恒順醋業等企業也開始跨界入局,相繼推出了酒味和醋味雪糕,售價同樣高達幾十塊。
新晉網紅品牌搶占細分市場的同時,傳統品牌也沒有坐以待斃,紛紛研發了高端産品線。比如,伊利的須盡歡系列,單支售價均在10元以上。

那麽,現在的雪糕爲什麽越賣越貴了呢?
首先,原材料漲價可以看作是客觀原因之一。
隨著牛奶、淡奶油等原材料成本上漲,雪糕的售價自然也跟著水漲船高。此外,現在不少品牌還爲迎合消費者健康化、高端化的需求,使用純牛乳、天然奶油、新鮮果肉等高級原料替代以前的化學添加劑,成本更是不斷疊加。
雖然,制造成本高售價就高,這符合基本常識。但據業內人士分析,其實目前生産一支高品質的雪糕,配料成本不會超過10元。所以,那些幾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售價,很大程度上賣的都是品牌溢價。
以茅台冰淇淋爲例,即便售價高達66元/杯,可上線51分鍾4萬個庫存就被搶購一空,銷售金額超250萬,其品牌號召力可見一斑。
其次,與“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相同,雪糕也從單純的解暑食品變身爲夏季的一種“社交貨幣”。
當前,除了網紅雪糕外,故宮、頤和園、三星堆等景點也相繼推出了造型獨特的文創雪糕,這些産品不斷刺激著消費者的獵奇心理,並成爲滿足年輕人社交需求的載體。可以說,大衆消費理念、消費習慣的變化,爲雪糕産業發展劃出了更精細的市場賽道。
再有就是,由于雪糕的季節消費屬性,傳統的“薄利多銷”模式很難走出一條新路。而網紅雪糕賣得貴、利潤高、流量足,自然就讓不少企業趨之若鹜。
並且,在高利潤驅使下,很多便利店、商超更願意上架高價雪糕,平價雪糕的市場空間被進一步壓縮,消費者也越來越難以尋覓到平價雪糕了。

高價網紅雪糕的市場看似熱鬧,但是不是所有産品都能叫好又叫座呢?
其實不然。
隨著“雪糕刺客”成爲人盡皆知的熱門梗,消費者在選擇雪糕的時候態度也更加謹慎。即便是很多對價格不敏感的年輕人,在被“薅”過幾次羊毛之後,也不會再心甘情願的當“韭菜”。
調查數據顯示,絕大多數消費者對于單個雪糕的接受價格集中在3-10元之間,高端的産品已經逐漸卷不動了。
不少商家也表示,高價雪糕的複購率其實並不高,在很多非一線城市,伊利、蒙牛、天冰、和路雪、雀巢等傳統平價品牌依舊是主力軍。
更何況,高價位並不一定代表著高品質。“雙黃蛋”雪糕抽檢大腸杆菌超標、“特級紅提”、“不加一滴水”等標語構成虛假宣傳等翻車案例比比皆是,網紅爆款營銷做得再足,沒有過硬的品質也很難支撐品牌的可持續發展。
畢竟,無論擁有怎樣動人的賣點,産品力永遠是第一位的。

圖源:艾媒數據中心
當然,一個健康的市場確實需要高端産品,但不需要所有的品牌都做高端。
從雪糕市場長期發展的角度來說,這樣很有可能將會面臨經濟學上的“棘輪效應”,即易于向上調整,而難于向下調整。
此前,不少網紅雪糕確實憑借營銷吃到了一波市場紅利,但隨著潮水的退去,消費者終將回歸理智,如果沒有足夠的品牌力和産品力做支撐,這些所謂的網紅們又將何去何從?
總而言之,雪糕的消費升級,不僅僅是價格的升高,更多的還是消費結構和品質的優化。努力在提高産品品質上下功夫,把網紅産品打造成長紅品牌,才是實現産業可持續發展、更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