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縣圍繞“川北道地藥鄉、生態養生劍閣”總體定位,挖掘道地中藥材資源,初步建成“産加銷”一體産業鏈
“一年接著一年幹,脫貧産業有了成效,村集體有了收入,鄉村振興的勁更足了。”看到眼前村集體發展的近100畝五味子長勢喜人,四川劍閣縣木馬鎮七柏村黨支部書記尤洪林很開心。
近年來,該縣圍繞“川北道地藥鄉、生態養生劍閣”總體定位,依托良好生態環境,秉承“延線擴面、深度開發,創建品牌”思路,挖掘道地中藥材資源,初步建成“産加銷”一體産業鏈,爲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強“中藥材動能”。

延线扩面 做好产业规模文章
元山鎮同橋村丹參産業園裏,一派忙碌景象。
這幾天,劍閣縣糧豐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汶昌每天都要組織幾十名群衆在這裏勞作。“田管工作非常重要,稍有不慎,還會虧本。”李汶昌坦言。
擦亮特色農業的金字招牌,发展中药材特色農業产业与该县独特的气候、生长环境密不可分。
丹參的藥用價值非常高,種植前景廣闊,這裏的土地也非常適合丹參生長。産業發展有規模,效益才明顯。李汶昌種植的中藥材丹參就有500畝。李汶昌說,今年他流轉的這片土地裏,大部分荒蕪多年,還有荒山荒坡。通過前期整理,如今荒地變寶地,荒地也能帶來效益。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據該縣林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爲調動更多新型主體參與進來,通過給予適當財政貼息等獎補政策帶動周邊主體廣泛種植,規模種植的積聚效應凸顯。
“說幹就幹、幹就幹成”,據悉,全縣龍頭企業、種養殖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190多家如雨後春筍發展起來,引進的三江置業等龍頭企業投資31.5億元建設元寶楓、金銀花等高標准示範基地。
考慮不同地域水土、光照、藥物生長習性等影響因素,在種植方式上,該縣林業局鼓勵29個鄉鎮和企業、業主因地制宜推行果藥套種、糧藥間種、大棚栽植等種植模式,不搞成“一刀切”。“適合種什麽就種什麽,這才科學。”尤洪林直言。
截至目前,劍閣縣已培育劍柴胡、金銀花和石斛等8個本地特色優勢品種,新建100畝以上中藥材特色産業示範基地11個,鞏固提升2000畝繁育基地2個,建成高標准示範基地8300畝。
提质增效 加快深度开发
“藥材不能只管種,不然就白種了,幾年下來,我們老百姓也會寒心。”在前不久開展中藥材産業發展專題調研中,白龍鎮古樓村一位群衆告訴調研組工作人員。
“種什麽虧什麽。”正如老鄉所講地一樣,發展藥材産業不能“一種了之”,品質保障是一道必答題。
如何破題前行?爲此,該縣林業部門多次邀請成都中醫大學、省農科院等篩選繁育前胡、劍門石斛等8個性狀優良道地藥材品種,定期深入基地開展田管技術指導及技改研究推廣等,確保藥材質地、功效符合市場和行業標准。
翻看技術指導人員厚實的筆記本,技術服務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作爲主管部門,我們成立專業技術人才庫隊伍,建立農技專家蹲點指導機制,全年不定期深入到藥材種植一線現場教學,從管理、防蟲等方面手把手教技術。”該縣林業局産業股股長劉映海說。
近年來,該縣十分重視中藥材産業發展,堅持“政府引領、市場導向、群衆主體”發展思路,通過引進好醫生藥業集團等龍頭企業落戶當地,按照“企業+基地+農戶+市場”發展模式,還出台了系列利好政策。
這些讓包含李汶昌在內的種植戶闖勁十足。
“縣上對我們中藥材非常重視,也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使我們更有信心。”李汶昌說,“下一步,我們打算在全縣發展木本藥材和動物藥材,帶動更多的農戶參與中藥材種植,把我們的中藥材産業做大做強。”
值得注意的是,依托天府旅遊名县、剑门关翠云廊景区的资源,该县积极探索农旅文融合路子,培育养生保健、生态康养等文旅新业态。截至目前,推出赏花、药浴、药膳等功能产品9个,开发中药材饮片、功能保健系列产品35个。目前,已建成中药材初加工厂16个、精深加工厂1个。
追踪溯源 实施品牌战略
鄉村振興是新生活的起點,必須一茬接著一茬幹。
生産另一端便是銷售問題,在這片充滿希望、踔厲奮發的雄關熱土上,不管是引進的企業,還是“本土”合作社,都一門心思地在“後期加工”上下功夫。
以李汶昌所在的合作社爲例,該合作社還從事丹參、當歸、芍藥等中藥材生産、初加工和銷售,實行了産業閉環經營。
除了引進龍頭企業、加工産解決銷售難題外,該縣依托“劍柴胡”“劍門石斛”等道地中藥材品牌優勢,主動對接中國中藥品牌集群發展聯盟,認證金銀花、葛根等有機産品3個,注冊高香花等商標6個,以品牌促銷售增量。
同时,该县注重挖掘网络销售渠道,推进“互联网+中药材”工程,借力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网、中药材天地网等平台,为了提高外销运输能力,该县还提级维护54个電子商務服務站、260个村级電子商務服務点,设县级物流快递及冷链配送中心1个,购置物流叉车、安检机、快递分拣线、快递分拣篮、快递配送车辆等设备。
一味藥材,發展成爲一個産業,富裕了一方百姓。據統計,以2021年爲例,通過發展中藥材産業,該縣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农村和城里没啥不一样,在家门口也能打工挣钱,还能照顾家里。”晨光熹微,正在地里劳作的元山镇双柳村5组已脱贫户李琴生算了算收入账,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信心,“一年下来园区务工收入就有2万多元,包包鼓了,越干越有劲,日子更安逸了。”(王春波 贾海凡 张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