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衆汽車集團在中國市場對管理架構進行了根本性調整。
貝瑞德將擔任大衆汽車集團“中國董事會”主席,大衆“中國董事會”新增奧迪品牌、CARIAD以及大衆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CEO等一系列舉動被輿論視爲大衆在中國市場“擴權”的重要標志。中國是大衆汽車集團最爲倚重的市場,但近兩年,大衆在華發展略顯疲態,銷量連續兩年下滑,電動化轉型也不如預期。此次大衆在華管理架構的根本性調整和高層人事任命,將有利于更好地調動和協調資源,加快推動中國市場的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
最近,大衆汽車集團在中國市場對管理架構進行了根本性調整。其中包括“一把手”在内的三项新的人事任命和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国董事会”。由于新架构赋予了中国区更大自主权,引发关注。
大衆在中國進行高層管理方面的調整,去年年底就有相關消息傳出。雖然不少媒體進行了多個版本的猜測與不同角度的解讀,但梳理此次方案,核心信息可以歸結爲三點:一是從8月1日起,貝瑞德將加入大衆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並擔任“中國董事會”主席,級別比前任馮思翰更高。二是大衆“中國董事會”新增奧迪品牌、CARIAD以及大衆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CEO。此前奧迪業務獨立于大衆中國,因而這一舉措也被輿論視爲大衆在中國市場“擴權”的重要標志。三是新設大衆中國CTO,凸顯大衆總部對中國區自主研發工作的重視。
之所以如此大幅度調整在華管理架構和高層人事,有分析認爲,直接原因在于近兩年大衆在華發展略顯疲態。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與反複,以及芯片短缺掣肘,大衆在華銷量連續兩年下滑,年銷量已從2019年的最高峰423萬輛,跌落至去年的330萬輛。更重要的是,大衆在華電動化轉型不如預期。去年大衆汽車集團在華售出電動車9.27萬輛,其中大衆品牌爲7.7萬輛。這一成績不僅被特斯拉甩出好幾條街,就是與比亞迪和造車新勢力“蔚小理”相比,也沒什麽存在感。
事實上,大衆電動化轉型在車企巨頭中最爲激進。從斥巨資打造純電動車型的MEB平台,到將軟件部門獨立,再到推出可擴展系統SSP平台,大衆不僅努力,而且出手闊綽。去年大衆還提出,計劃在未來5年總共投資1590億歐元,其中890億歐元用于電動出行和數字化相關技術,足見其擁抱電動化和智能化的雄心。就連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裏夫·馬斯克也盛贊,大衆在大衆汽車集團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的帶領下,在電動化上所做的嘗試,“比任何其他大型車企都多”。
然而,這一努力與成績並不成正比。問題究竟出在哪裏?業界爲此有過很多討論甚至爭議,但關鍵還是産品不夠給力。隨著各路玩家跨界進入汽車業,當前中國新能源市場競爭激烈程度一點都不亞于傳統燃油車市場。面對自主品牌和造車新勢力20萬元級別的産品,無論在智能化還是在電動性能上,大衆ID系列並不占優勢。有消費者在將大衆電動汽車與中國造車新勢力産品對比後,形象地稱之爲“信用卡與微信支付”的不同,由此不難想見差距之所在。
與此同時,大衆在電動車定價上,又很難放下身段。和很多外資品牌在華營銷思路一樣,同等規格的産品,大衆産品價格比自主産品明顯高出不少。如果消費者不接受這種不合理溢價,那麽大衆在銷量上無疑難有大的突破。此外,在銷售終端,南北大衆正在積極探索從授權制向代理制的轉型,雖說是爲了減少電動汽車銷售中間環節,爲消費者提供高效的數字化銷售服務,但實際效果不佳。
作爲全球汽車産銷大國,中國是大衆汽車集團最爲倚重的市場。上世紀80年代初,大衆汽車集團前董事長卡爾·哈恩憑借敏銳嗅覺,率先進入中國,在推動中國汽車市場繁榮的同時,也促進了大衆汽車集團在全球的崛起。今天,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大衆要想繼續成爲全球汽車産業的領導者,中國市場無疑是重要籌碼,不容任何閃失。畢竟,中國現在不僅是全球傳統燃油車最大市場,也是全球新能源汽車最大市場,更是全球汽車産業最具創新活力的高地。大衆此次在華“擴權”,無疑有利于“中國董事會”更好地調動和協調資源,加快推動在中國市場的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雖說最終效果如何還需要時間和市場來檢驗,但從戰略層面上來看,大衆又爲其他跨國車企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