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陳堂陳皮有限公司擁有自然貯存陳皮與茶裝置的相關專利10余項,起草古法陳皮方面的企業標准多項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古稱岡州,以廣陳皮和葵扇聞名于世,具有“中國陳皮之鄉”美譽。2006年10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新會陳皮”實施地理標志産品保護。陳皮藥材分陳皮和廣陳皮兩種,尤以廣陳皮爲優。清康熙《本經逢原》載:陳皮“産粵東新會,陳久者良”。廣陳皮又稱粵陳皮,爲廣東新會大紅柑的成熟幹燥果皮。
新會陳皮爲廣東三寶之首,備受曆代醫家的贊譽,享有“千年人參、百年陳皮”的美譽。在五邑僑鄉,華僑出國多會隨身攜帶陳皮,遠在海外,用家鄉的味道治療水土不服,慰藉思鄉之情,每當聞到陳皮的味道,總會泛起一股家的溫暖。陳皮也隨著華僑的腳步讓世界各處彌漫醇香。

古法老陈皮 正号粤陈堂
“粤陈堂”是一家专注于新会古法陈皮的研产销品牌,其首席柑艺师梁国寅是近代新会陈皮核心产区茶坑村种柑带头人之一。广东正号粵陳堂陳皮有限公司擁有自然貯存陳皮與茶裝置的相關專利10余項,起草古法陳皮方面的企業標准多項。
粤陈堂以“担当新会古法陈皮的名片品牌”为使命,坚持“取材新会、日晒风干、自然陈化、真实年份”的古法工艺和诚信经营理念,其皮,具有陈而不黑、香而不冲、干而不脆的活性陈化三大特征,曾获原農業部副部长、全国農業科技创业创新联盟主席刘坚题粤陈堂商训“取材新会劳日做,入腹陈皮勿欺人”。
公司成立“粤陈堂新会陈皮文化研究中心”,深度挖掘新会陈皮的历史与人文,研究成果有“新会陈皮 侨·商古道”“古法陈皮活性陈化法”等,粤陈堂愿将“粤陈越香”的中国传统药食文化推向世界。
活性陈化 书写古法陈皮新传奇
“戶家,麻繩串,竈尾挂;商家,麻袋裝,閣樓藏”,這是陳皮道地産地新會自古流傳的存放陳皮諺語。其中,講到戶家的小批量陳皮采用麻繩串聯,挂于較爲幹燥的竈尾存放;批量較大的商家,則是將陳皮置于麻袋中,放在幹燥通風的閣樓中貯存。不難發現,保持陳皮的幹燥,使其不發生黴變和生蟲,是陳皮貯存的關鍵點。
數百年來,新會人采用麻繩、麻袋在竈尾、閣樓貯存出了一批又一批品質上乘的陳皮,讓新會陳皮聲名鵲起,成爲道地藥材。清朝大醫師葉天仕所開的著名的“二陳湯”,特別注明要用“新會皮”,可見新會陳皮不一般的道地性。
美中不足的是,戶家在竈尾儲存的陳皮難免會有煙熏味,商家在有限空間采用麻袋儲存的陳皮則多了些許的麻包味。爲解決這一問題,當前慣用的陳皮盛器多采用金屬、食品級塑膠、紙質等材料。上述材質不僅有效解決了盛器異味問題,還因材質相對麻包堅挺,儲存的陳皮皮張舒展,碎皮率明顯減少,但其陳化效果與傳統古法陳化效果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爲此,粵陳堂公司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古法柑皮陳化法,除傳統的三時三色采收、三式三瓣的開皮方式外,使用棉麻類包裝物貯存材料,形成阻隔蟲卵、異物及粉塵的通風幹燥的貯存環境,最大限度保留陳皮中揮發油、黃酮類等主要化學成分的活性,是古法陳皮陳化的核心要旨。
粵陳堂公司將傳統的麻布與金屬、食品級塑膠、紙質等陳皮盛具逐一進行分析,再次發現傳統盛具麻布材質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麻類織物具有良好的吸氧、透氣性和吸潮功能,可以給陳皮提供幹燥的有氧環境,還因麻中含有有機酸和無機鹽等抑菌物質,可以有效減少陳皮黴菌、蟲蛀等風險。
粵陳堂公司通過對新會陳皮陳化要旨的歸納與確定,取華去粕,結合現代盛器材質與技術,還原了古法陳皮的陳化環境,複原了古法活性陳化法,並先後開發了古法陳皮活性陳化法存袋、貯存瓶、貯存箱等專利器具與裝置,最終獲得可相對最大限度保留陳皮中揮發油、黃酮類化學成分活性的陳化效果。
截至目前,粵陳堂公司先後起草了《古法新會陳皮生産管理》《古法新會陳皮分級管理》等企業標准4項。
新会陈皮 醇香侨·商古道
“新会陈皮 侨·商古道”是粤陈堂新会陈皮文化研究中心在“古法陈皮贮存与运输方法”研究过程中的一项偶然发现,之后对该课题进行了深入挖掘与研究。经初步整理发现,新会陈皮的流通范围,较之“郑和下西洋”时间、空间跨度更宏大、行程更漫长和遥远,再现了新会陈皮数百年来的发展史,最终绘制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新会陈皮全球之旅。
新會是一座有著近1800年曆史的南粵文化名城,是廣東曆史上文風最鼎盛的地區之一,有翰甲岡州的美譽。新會也是全國著名的僑鄉,有海外僑胞、港澳台鄉親約70萬人,廣泛分布在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不完全統計,至今分布世界各地的新會岡州會館或同性質的同鄉會及宗親社團達50多個,分布于東南亞、美歐、澳新等地。
據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粵陳堂新會陳皮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田一可介紹,早在19世紀中葉,新會陳皮就隨僑民遠渡重洋,並于之後的百年間在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50多家“岡州會館”“新會同鄉會”中安家,形成了特有的“陳皮僑道”。1840年,全球第一家海外“岡州會館”在新加坡成立。全美岡州會館的成立可追溯至1849年,其前身是岡州古廟,1854年正式改名爲岡州會館,始屬新會、鶴山兩邑旅美華人華僑鄉親的會館,也是在美國成立的第一個華人團體。百年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秘魯、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英國、法國及中國港澳等國家和地區的岡州會館、同鄉會相繼成立。
“家鄉的味道,濃濃的鄉情。”一片薄薄的陳皮,沈澱了僑鄉文化的厚重以及璀璨的人文。如果說岡州會館是新會人在異國他鄉共同的家園,那麽陳皮就是新會人走到哪裏都會帶在身邊的家的味道。時至今日,新會人每年晾曬的陳皮中,會有近2/3是准備郵寄給海外的親友的。小小的一片陳皮,連接的不僅是他鄉與故鄉,更是與家人團圓的思念;不僅飽含著家鄉人對海外親友的牽挂,更是將身居海外的新會人喚回魂牽夢繞的故鄉的紐帶。
新會自古爲嶺南的經濟與文化重鎮,商業繁榮。早在宋代,陳皮已是南北貿易商的廣貨、廣藥之一,遠銷至南洋、美洲等地區。明末清初,新會陳皮經由廣州通過船運北上福建、浙江,在浙江借助長江流域及京杭大運河,繼續北上乃至蘇州、揚州、北京等地。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還在位于當年蘇州最繁華的商貿集散地“山塘街”落成一家岡州會館。向南,經澳門放洋出海,連接海上絲綢之路,包括更遙遠的東南亞、南亞,至當年的呂宋、安南、占城、真臘、暹羅、緬甸等地。至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新會葵商在重慶、成都等地相繼開設德隆、悅隆等9家“隆”字商號,主營葵扇,又大量經銷新會陳皮。清末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的《新會鄉土志》記載,新會陳皮爲當時主要物産之一。民國元年(1912年)前後,會城有經營新會陳皮的專營店30間,集中于會城河以南賢洲街一帶。當時,新會陳皮被運到上海、重慶、廣州3個主要市場,然後轉銷到全國各地。至此,遍布全國的“陳皮商道”業已呈現。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文化专家委员会主任,粤陈堂新会陈皮文化研究中心荣誉顾问毛佩琦对“新会陈皮 侨·商古道”研究总结指出:“陈皮为药、膳、饮之佳品。常言说:一两陈皮一两金。《本草纲目》记载,陈皮‘今天下以广中来者为胜’。早在700多年前的宋代,陈皮就远销南洋、美洲各地。清同治皇帝更是将陈皮钦点为宫廷贡品。随着华侨的脚步和各地冈州会馆的建立,新会陈皮跨海越洋,传遍了世界70余个国家和地区。新会陈皮的特色指标,已被列入《中国药典》成为‘广陈皮’的代表。陈皮已经成为侨乡新会享誉中华走向世界的耀眼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