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AR企業雷鳥發布智能眼鏡産品雷鳥Air。無獨有偶,就在同一天,華爲技術有限公司“一種AR眼鏡”專利獲授權。雷鳥、華爲、OPPO等國內硬件廠商紛紛推出AR産品,而百度等網絡大廠的AR開發工具,或將進一步助推AR的普及。

圖片來源:京東雷鳥智能眼鏡旗艦店
有數據預計,中國市場將成爲全球AR産業引擎。專家指出,相比早年間微軟、谷歌推出的初代産品,如今5G網絡爲AR技術創造了更廣闊的環境。AR依托企業構建生態,企業借助AR革新硬件,這種良性內循環已略具雛形。
頭部企業加碼新賽道
據北京商報記者了解,雷鳥Air該項專利技術能令光機模組獨立設置,並作爲鏡腿的一部分,不僅方便進行拆卸,也降低了維護成本,並且減小了眼鏡體積,使得整機體積和重量降低。
实际上,除了TCL雷鸟和华为之外,国内不少知名企业纷纷入局AR,例如百度就拥有自主的AR软件开发工具包“DuMIx AR SDK”;腾讯手握开放的QQ-AR平台,具备图像识别、手势识别、文字识别、3D动画展示等多种能力;网易则开发了“网易洞见App”;商汤科技在B端发力,推出了Sense AR绘制引擎和开发者平台,并且与OPPO合作,后者的部分机型也已支持AR功能。
戴上一副眼鏡,虛擬圖像就能與現實空間貼合並展現在眼前,不僅能滿足天氣、運動數據展示等日常需求,工業、教育、醫療也是AR的用武之地,根據賽迪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VR/AR行業市場規模達到413.5億元,同比增長46%;隨著技術日趨成熟,預計2023年我國VR/AR行業市場規模將超過千億。
与其他国家横向对比,中国市場或能成为AR发展的引擎,《AR洞察及应用实践白皮书》指出,中国 VR/AR 支出规模在2021年达到约66亿美元,占比超过全球市場份额的54.7%,是支出规模第一的国家,根据中研普华预计,2022年中国的 VR/AR 支出规模将占到全球的56%。
5G“東風”帶來新機遇
值得注意的是,微软、谷歌等国外知名企业早已投身AR研发,但其产品却遭遇了一定的质疑。例如早在2021年,谷歌便推出面向C端的Google Glass眼镜Explorer版,但三年后便停止生产,此后于2017年推出企业版,开始转向B端。该款产品作为单目AR眼镜,其智能画面只局限在眼角位置,只能显示相对简单的信息,应用场景备受制约。
微软则在2015年推出了双目AR眼镜HoloLens,相对前者Google Glass,其分辨率、画面清晰度、人机交互体验均明显提高,解决了单目AR眼镜的痛点,但其重量达到600g,佩戴体验与普通眼镜差异过大。或许正因如此,微软并未从C端切入,而是与电梯厂商ThyssenKrupp合作,在B端先期推广。
如今國內企業瞄准C端AR究竟能否建功?通信專家馬繼華對此持樂觀態度,他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此前AR眼鏡的發展難題在于應用場景、內容有限,價格高企的同時又達不到消費者的期望,突破瓶頸不能寄望于AR領域自身,網絡等更加基礎技術的革新,才能爲AR鋪開帶來希望。
隨著國內5G網絡的鋪開,其更高的傳輸速率能夠令AR眼鏡實時視頻顯示、多傳感器融合等功能日臻成熟。雷鳥方面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雷鳥Air作爲消費級娛樂大屏,可覆蓋觀影、遊戲、辦公等諸多場景,文字也能清晰看見,同時,用戶可擺脫傳統大屏顯示設備體積大、不便移動等弊端。
“搶灘”背後的生態大戰
業內觀點認爲,近年智能手表、手環等産品的高歌猛進,令市場看到穿戴設備的廣闊前景,而AR眼鏡或將成爲下一個消費熱點。資深産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認爲,TCL、小米、OPPO等各大企業均推出相關産品,正是看准了這一發展方向,紛紛“搶灘”。雖然目前AR眼鏡仍在發展階段,但其産值每年已達數百億元,對于大企業而言已有足夠的誘惑力。
從AR技術自身來看,其應用領域是在不斷擴充的,並不是在有限的空間中存量競爭,例如在工業、辦公領域已存在先行者的情況下,影視、遊戲等C端業務提供了新的可能。
業內觀點認爲,大企業的介入更有帶動市場風向,建設AR生態的作用。此前,AR研發主要集中在第三方如Vuforia、ARToolKit、視+、亮風台等,這些企業多是根據客戶需求逐個定制,其設計的Demo屬于個案,且大都集中于工業領域,市場感知度不高。而TCL、華爲等企業則能夠將已有的成熟生態與AR嫁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智能手机领域来看,AR或能解决创新困难的问题。目前智能手机在屏幕尺寸、CPU芯片上虽屡有革新,但像2007年苹果手机横空出世的颠覆性创举已不可见,AR技术则带来新的契机,有消息预计iOS 15.4 Beta版将支持AR头显,而谷歌的ARCore则将为AR提供在安卓生态生根发芽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