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能源行業要不斷提升品牌“含金量”,從而提升全行業低碳轉型發展的“含綠量”,從源頭加速高質量發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生产生活用能条件显著改善。但能源大国并非能源品牌大国和强国,我国能源行业亟待建立与能源大国相匹配的品牌集群。3月31日,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产业品牌研究与传播中心成立仪式暨能源产业如何打造国际一流品牌竞争力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业内人士、专家企业家一致建议,我國能源行業要不斷提升品牌“含金量”,從而提升全行業低碳轉型發展的“含綠量”,從源頭加速高質量發展。
“在‘雙碳’背景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之下,能源産業品牌建設既勢在必行,也刻不容緩。”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表示,能源産業的品牌建設,有利于激發能源企業創新創造活力,促進生産要素合理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提升産品品質,實現價值鏈升級,從而助推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社會低碳綠色轉型。
能源行業品牌建設時不我待
品牌是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綜合体现,加快推进品牌建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途径之一。“近年来,中国制造、中国科技等领域品牌蓬勃兴起,‘含金量’与‘含绿量’不断提升,重大能源装备制造实现新跨越,特高压输变电等跻身世界前列,‘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不断扩展,在国内和国际的市場竞争力不断提高。”史玉波表示,然而也应看到,当前我国存在国际知名能源企业品牌数量少、影响力较弱的情况。说明我国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能源产业对品牌建设不够重视。
能源企業在質量和服務上“底子”厚,在品牌建設與傳播上“底氣”才更足。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吉臻認爲,正所謂“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國的能源産業還沒有形成與實力相匹配的品牌影響力,能源産業的品牌意識應切實提高上來。一花獨放不是春,面臨實現“雙碳”目標的挑戰,靠能源行業各企業各自爲戰、單槍匹馬不可能成功,品牌建設同樣的道理,需要多方面相互借力、齊心協力,形成産業的良好口碑、百花齊放的景象,共同打造中國能源的集群品牌。
央企是我国能源供应的主力军,也将在中国能源产业的品牌建设中挑重担、扛大梁。近年来,能源央企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工作,品牌价值显著提升。中核集团、国家电投等能源央企品牌入选2021年度“中國品牌创新案例”。在2021中國品牌价值评价中,中国石化品牌价值位居能源化工行业第一。“中国石化品牌架构管理实践”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中央企业品牌建设最佳实践。
中國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表示,经过长期积累,我国不少能源企业已经具备“走出去”的核心技术、产品经验等硬件条件。要想在国际化市場竞争中取得优势,能源企业必须将品牌建设加速提上日程,树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能源品牌新景象。
專業機構加速能源品牌建設
盡管我國已經擁有一批産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企業,但在能源産業,我國此前未有專門進行品牌研究、標准體系建設和評價機構。3月31日,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産業品牌研究與傳播中心(以下簡稱品牌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經中國能源研究會第八屆常務理事會第六次會議研究,決定成立品牌研究中心,旨在爲推動能源産業高品質發展盡一分力量。”史玉波表示,品牌研究中心的成立不僅可以引導能源企業對品牌打造重要性的認知和發揮品牌價值推動産業發展的優勢,營造引領産業發展走品牌化道路的良好氛圍,爲産、學、研、用搭建一個信息互動與傳播推廣的平台,更好地促進能源産業健康發展。
“我國能源産業的品牌建設任重道遠,但也意味著空間巨大,潛力無限。因此,很高興看到中國能源研究會成立了能源産業品牌研究與傳播中心,代表我們能源産業也有了品牌研究、評價體系建設的專業機構,可以說是填補了國內空白。”劉吉臻說。
據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孫正運介紹,品牌研究中心的主要業務是圍繞我國能源行業的企業、示範項目與工程、高端技術與産品的品牌建設開展研究分析、標准體系建設和培育等工作,引領我國能源企業發展走品牌化道路。在品牌傳播方面,品牌研究中心還將與中央級新聞媒體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借助新聞媒體專業水平和強大的影響力,推動能源品牌的國內、國際傳播。
“希望品牌研究中心成立之后,积极肩负起推动中国能源品牌走上世界的重任,让中国能源品牌拥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掌控更多生产要素,落实国家利益。”刘平均对中国能源产业更好走向全球品牌价值链中高端提出五点建议:一是要研究制定团体标准,首先开展行业品牌榜的评价发布,如双碳行业,电力行业等;二是在此基础上制定国际团体标准,向全球发布世界品牌榜;三是在能源领域建设一批国际品牌中心,开展线上线下贸易,拓展国际市場;四是举办可持续发展国际能源品牌论坛;五是创新能源品牌发展指数,引领中国能源品牌走向世界。(记者 徐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