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青蟹産業“風生水起”,受益的是當地百姓。

浙江三門蟹農舉起一只青蟹 吳曉 攝
初冬時節,在浙江省台州市三門縣海潤街道濤頭村,投喂餌料、放籠捕蟹,養殖戶們不時在塘邊忙碌。
三門灣,金銀灘。“養殖塘就是我們的‘金礦’,一天不來看都不放心。”19日,濤頭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林後宜如是說。
作爲中國青蟹之鄉、浙江海水養殖第一大縣——三門,一口口養殖塘縱橫交錯,張牙舞爪的青蟹從蟹籠裏撈出,“爬”上中國各地乃至歐美民衆的餐桌,蟹鄉養殖戶們捧上了“金飯碗”,踏上了“共富路”……

三門青蟹 葛敏 摄
从零星养殖到规模养殖,从无序竞争到品牌整合,从单一的青蟹到如今延伸的小海鲜产业链,自2001年注册“三门湾”牌锯缘青蟹商标起至今,20年来,三门县委、县政府培育引导三門青蟹实现了“从产品到产业、从产业到品牌”的提档升级。
据统计,2020年,三門青蟹养殖面积约9万亩,产量达1.37万吨,产值超11亿元,约10万人从事青蟹相关产业。
以三門縣養殖“明星村”——濤頭村爲例,該村曾開啓“種改養”先河,該村有養殖塘及淺海灘塗11700余畝。2020年,濤頭村養殖業産值超2億元,該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400萬元,人均年收入逾12萬元。
三門青蟹産業“風生水起”,受益的是當地百姓。
三门县浦坝港镇养殖户陈道区从事青蟹养殖20余年,养殖面积逐年扩大,因为他有信心。这信心来自于日臻成熟的养殖经验,更来自对三門青蟹品牌的底气。他谈及:“一口养殖塘平均每年收入30万元左右,今年我一共承包了三口养殖塘。”
事實上,青蟹養殖是一門技術活,不少養殖戶曾遭遇越冬難、黃水病易發等“卡脖子”難題。
“从青蟹大腿挤一滴血,加入两三滴稀释液,试纸若显示2条红色沉淀线,则表示得了黄水病。”针对2020年造成三門青蟹数亿元损失的黄水病,宁波大学海洋学院钱冬团队研究出的“血卵涡鞭虫抗原检测卡”,仅需1滴血即可在2分钟内确诊黄水病。
此外,研究團隊還培育出了生長性能更強、抗病率更高的“甬台1號”青蟹,目前育苗100余萬只,已悉數投塘養殖。
2021年9月,三門縣又投資3000萬元,與甯波大學合作共建三門中國青蟹産業技術研究院,聚焦種苗、病害、飼料等重大青蟹産業短板,多部門、多系統協同創新、聯合攻關,爲青蟹産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與此同時,青蟹養殖戶不斷探索科學養殖新法子。
在三門縣健跳鎮的養殖基地裏,養殖戶葉德滿正在爲即將“入住”的青蟹打掃“公寓”——整齊矗立的藍色塑料盒子。
每年秋末冬初,葉德滿就開始收購鑽洞冬眠的瘦蟹,每個盒子住一只青蟹,數控溫度、濕度等。寒冬裏,市場上青蟹難求,售價比收購價至少翻一番。而依靠“蟹公寓”,葉德滿實現了青蟹越冬暫養,年增收50萬元。
三门县青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静波坦言道:“三門青蟹发展至今已形成较为有效的养殖管理办法,但仍会面临一些技术难题,科学养殖对推动青蟹产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养蟹致富催生了一批青蟹电商从业者。依托网购平台,既提高了三門青蟹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也拓宽了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三門青蟹知名度越来越高,我们既有一手货源,又不愁客源,在家就能赚钱。”三门县的村民谢碧波网上销售青蟹已有12年,近年平均年销售额达到800万元至1000万元。
三门县農業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舒军介绍,如今,“三門青蟹”获中国首个海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品牌价值达46.66亿元。
品牌培塑,任重道远。接下来,三门县将把三門青蟹品牌与本地文化深度融合,推出三門青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IP。“我们将加快推进产业、科技、文化赋能力度,打造三門青蟹品牌2.0版本,带动三门人实现共同富裕。”舒军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