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國産手機沖擊高端進入決賽階段。
經過十余年發展,華爲、小米、OPPO、vivo等國産品牌,已經能在全球範圍內與蘋果、三星同台競技,不過華米OV的優勢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即便是在國內,高端也長期是國産品牌的“禁區”。華爲曾一度站穩高端,但由于衆所周知的原因,不得不退出競爭。
小米OV們肩負起了國産手機搶占高端市場的使命,各家過去半年的發布節奏也頗爲密集。

去年最后两天,vivo 率先发布新款旗舰X60,携手蔡司打造影像系统;3月11日,OPPO发布FindX3,找来大导演姜文代言;3月23日,一加发布OnePlus9系列,牵手哈苏提升影像能力;3月29日,小米一口气推出小米11 Pro、11 Ultra和MIX Fold三款高端旗舰,同时带来自研澎湃C1 ISP芯片;6月18日,新荣耀发布荣耀50,并预告将于三季度推出新款Magic 3。
沖擊高端並非易事。國産陣營長期共用供應鏈,高通的芯片、三星的屏幕以及各自基于安卓優化的操作系統,産品上能區分的賣點似乎就只剩下影像系統。
于是過去一段時間我們看到,各家産品高端化,基本都是在影像系統上“內卷”,更多的攝像頭、更高的像素,而品牌打造上,還是找影像巨頭聯名、邀請明星代言的老路數。
結果就是,消費者大多只能感受到手機價格貴了,至于品牌形象,還是感覺“不夠高級”。
高價不能代表高端
國産手機紛紛入局高端後,消費者開始發現一個現象:國産旗艦手機的價格越來越貴了。
几年前,国产旗舰手机售价普遍在三千左右,顶配版也很少上探四千,但是今年,vivo X60 Pro 4498元起、一加9 Pro 4999元起、魅族18 Pro 4999元起、OPPO Find X3 Pro 5499元起……一个比一个贵。
廠商想做高端市場,手機配置和售價同時提高自然沒問題,但是價格提高後,多數國産旗艦機的市場反響並不如意。某些高端機型出現庫存積壓問題經常見諸媒體報道,現實是,華爲手機的高端份額大多讓給了蘋果,國內同行拿到的主要是中低端市場。
高價不代表高端,真正的高端是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可,並願意爲此支付溢價。而國産手機目前最大的挑戰就在于,大部分消費者並不想支付高價。如何提升品牌形象,撕掉“性價比”、“廠妹機”這類固有標簽是當務之急。
小米OV們對此看得清楚。2019年初,小米宣布實行“小米+Redmi”的雙品牌戰略,Redmi堅持極致性價比,小米則挺進高端。事後來看,這一戰略無疑是成功的。過去兩年,小米憑借豐富的産品矩陣,實現了對不同用戶群體的廣泛覆蓋,手機銷量重返全球前三;同時還依靠領先的技術、産品和服務的持續升級,在用戶心智中牢牢樹立了高端品牌形象。
今年三月底的春季新品发布会上,小米邀请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设计了新Logo,再次进行了彻底的品牌升级。从更深层意义上来看,这场发布会宣告了小米新十年的开启:全新推出的MIX FOLD折叠屏手机,是其在主营业务上的最新探索;同时宣布的造车决定,则顺势打开了未来的成长空间。

小米的雙品牌引來了OV們的爭相模仿。
與此同時,OPPO、vivo還在改變對外溝通方式。很長一段時間,OPPO、vivo的崛起被輿論歸結爲渠道與品牌策略的勝利,決心沖擊高端後,兩者開始由專注賣貨轉變爲更加強調技術能力。
去年5月,一加劉作虎被調回歐加集團,負責産品線打磨;11月,OPPO公布了最新的品牌信仰“科技爲人,以善天下”。與OPPO類似,vivo也開始強調自己是一家技術公司。
当然,无论是头部的小米OV,还是新独立的荣耀,改善品牌形象只是一方面,手机厂商围绕高端市場的争夺战,是涵盖品牌、技术(产品)、供应链和渠道的全方位綜合较量。
著名的木桶理论表明: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是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放到当下的手机市場,这就要求小米OV们在冲击高端的过程中不能有任何短板,因为最终赢家必然是綜合能力最强的人。
全方位的綜合较量
芯片是最能體現廠商技術實力的標志,華爲高端P和Mate系列手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自研麒麟芯片。
从2014 年开始,小米一直持续投入资金,研发澎湃处理器。旗下产业基金也频频出手投资国内芯片产业链上下游公司。雷军在小米十周年演讲中说,“澎湃芯片虽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没有放弃”。
七年磨一剑。3月30日,小米正式发布了自研图像处理芯片——澎湃C1。由小米MIX FOLD首发的澎湃C1,是一款小米自研的专业影像芯片,在3A算法、暗光对焦能力和画质上进行了大幅提升,能带来更准确的自动白平衡、自动对焦、自动曝光和成像质量。

OPPO、vivo也有各自的芯片研發計劃。多家媒體曾報道,OPPO三年投入五百億的“馬裏亞納計劃”,而vivo則與三星聯合研發手機處理器。
由于技術難度和資金需求量都極其巨大,研發芯片注定是一場需要長期堅守的旅程。當前,國産廠商的技術比拼集中在影像、屏幕顯示、快充等方面,公允的說,小米OV都達到了相當高度,且各有優勢。
供應鏈能力是另一項比拼的重點。中國手機行業從功能機向智能機轉換時期,曾誕生過衆多品牌,但如今只剩下華米OV等少數幾家,其中的很多中小品牌正是因爲供應鏈掌控能力的薄弱而倒下。
一部手機需要大量零部件,其中僅芯片就要上百顆,芯片數量直接關系到手機産量。而當前全球範圍內的芯片短缺,是對手機廠商供應鏈能力的又一場大考。
小米是供應鏈管理的佼佼者。芯片短缺考驗廠商對供應鏈的預測能力,據小米公司高級副總裁、Redmi品牌總經理盧偉冰透露,“小米骁龍888備貨量可能是中國所有廠商加起來乘以二,骁龍870也是別人的兩倍。”
強大的渠道同樣不可或缺。小米曾憑借獨特的互聯網模式迅速登頂國內手機市場,OV則憑借步步高式的“渠道+營銷”模式無往不利。但在三分線上、七分線下的國內手機渠道,大家慢慢開始發現,線上線下均衡部署才是王道。
最近一年,小米加速推進線下渠道建設。最新財報披露,截至4月30日,小米在中國大陸的零售門店超過了5500家,相較2020年12月31日新增了超過2300家,小米計劃到今年底將線下門店拓展到10000家。
随着品牌的提升、技术的积累、渠道的拓展,以及供应链优势的逐步显现,小米彻底站稳了高端市場。据财报数据,小米在中国大陆4000-6000元区间智能手机的市場份额,从去年一季度的5.5%大幅升至今年一季度的16.1%。其中仅小米11、11 Pro和11 Ultra的合计销量就已经超过了300万台(截至4月30日),而且数据还在飙升。
從品牌、技術、供應鏈到渠道,國産手機廠商圍繞高端手機市場的爭奪仍在繼續,而折疊屏等新的産品形態,已經成爲下一階段的競爭焦點。
折疊屏的未來之戰
折叠屏手机的历史不算久远,2019 MWC大会,三星和华为先后发布各自第一代折叠屏手机Mate X和Galaxy Fold。
此後,折疊屏浪潮席卷手機行業。2019年2月至今,三星共發布了五款折疊屏手機,華爲發布了三款,摩托羅拉、柔宇、OPPO也都推出了各自的折疊方案,蘋果、vivo、榮耀等品牌也被曝即將推出折疊屏産品。
在目前手机产品高度同质化的环境下,折叠屏开辟了差异化道路,由于兼具便携和大屏体验,几乎可以肯定其未来必将会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手机形态,并成为高端手机市場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場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预计,到2025年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将达到1亿部。

然而現實很骨感,過去兩年,折疊屏卻始終是邊緣化産品,遠未達到大規模普及的程度。歸結下來主要原因無外乎三點:産品脆弱、價格太高、軟件優化差。
折疊屏的形態主要分爲外翻、內翻、卷軸三類,主體結構分爲屏幕保護層、可彎曲柔性屏幕、軟膠支撐片、轉軸鉸鏈四層。
早期的折疊屏手機由于鉸鏈技術不成熟,鉸鏈本身容易損壞,屏幕也有明顯折痕,一些采用外折方案的折疊屏,更容易面臨屏幕磨損的問題。因此用戶在使用過程中難免發覺産品很脆弱,實際體驗並不好。
此外,由于早期可彎曲柔性屏幕和轉軸鉸鏈等核心硬件采購成本高,以及量産過程中良品率較低,此前主流的華爲和三星折疊屏手機,定價基本都在17000元以上,這讓普通消費者難以企及。
纵观目前市面上的主流产品,小米MIX FOLD较好的解决了制约折叠屏普及的相关问题:内折方案最大限度减少了铰链和屏幕的磨损,软件体验得到了全方位优化,而且售价仅9999元起。
3月30日MIX FOLD发布时,曾因首发小米自研专业影像芯片——澎湃C1而刷屏。这种极高的关注度并不难理解,毕竟所有人都知道,自研芯片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投入高、难度大、周期长,还不见得有结果;但又是一件必须要做的工作,因为这不仅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更是中国制造业技术自主可控的必修课。
实际上,除了澎湃C1,MIX FOLD还独有多项硬核科技,比如全球首发液态镜头模组。液态镜头是一个神奇的创新,它应用了仿生学原理,就像在手机镜头里装入了 「人眼晶状体」。可流动的液体通过薄膜包裹,替代传统光学镜片,实现焦距和焦点的变化。在实际的拍摄体验中极其惊艳。
折叠屏手机结构极其复杂,其批量生产是对厂商制造能力的巨大考验。据介绍,MIX FOLD全部由小米智能工厂独立研发制造,而作为小米用互联网赋能制造业的产物,小米智能工厂可年产百万台高端手机,并实现全程自动化无人黑灯生产。

雷军曾说,下一个十年,智能制造将进一步助力中國品牌的崛起,小米将成为中国制造业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MIX FOLD等高端手机的批量生产无疑表明,小米已经站到了行业高端制造的高点。
从第一代产品的全面屏、第二代的陶瓷背板,再到第三代的滑盖结构,MIX系列一直是小米的高端旗舰代表,也是小米上探高端市場的先锋。作为小米最新的集大成之作,MIX FOLD从芯片的研发、复杂设备的产品化、智能工厂的生产,以及产品热销背后不断提升的品牌力等方方面面,再一次让小米引领了行业。
沖擊高端是一場不能失敗的競賽。對于各個産品牌來說,手機市場向來“得高端者得天下”,折戟意味著喪失發展壯大的可能性;對于整個中國手機産業而言,華爲退出後,小米OV們肩負著向價值鏈上遊攀登的使命。而無論誰是最終贏家,都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