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進一步放開一般制造業領域的外資准入限制
■本报记者 左永刚
最近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不久,商務部決定,中國將進一步放開鋼鐵、化工、汽車等一般制造業領域的外資准入限制,包括放寬外資在注冊資本、股權比例、經營範圍等方面的限制。
业内专家认为,总体上向“更市場化”的方向发展,不仅是将进一步放开外资准入限制,并且民间投资也同样将获得的平等机会。从汽车行业来看,尽管几大汽车集团属国有企业,但民营企业后劲十足,而且在一些诸如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节能减排技术、汽车電子等领域,民营资本已十分活跃,未来或将有更大的空间。
對外經貿大學外國直接投資研究中心主任盧進勇認爲,改革的大方向已經確定,但是不會一蹴而就,會有一定過渡期和條件限制。
商務部近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82.92億美元,同比下降5.25%。
一位資深行業分析師表示,對于鋼鐵業來說,改革或將倒逼鋼鐵業淘汰落後産生,加快産業轉型升級,並將促進鋼鐵行業公平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的形成。
業內人士普遍預期,鋼鐵行業全球化布局已是大勢所趨。因此,我國鋼鐵工業應該更加積極地“引進來”、“走出去”,用更加寬泛的國際視野規劃未來的發展,不斷增強配置國際資源的能力和效率,倒逼自身改革的推進。
另外,化工屬于汙染較嚴重行業,引進外資的同時,將帶動先進技術的引進,這將促進化工行業提升技術,降低能耗與排放。業內人士預計,隨著《決定》逐步落實,不僅將緩解化工行業産能過剩問題,還將有助于行業轉型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