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棟棟別墅已建成。

部分景區變成工地。
李倩攝
近日,熱心讀者給本報來信,反映今年十一前後,在昌平區虎峪自然風景區中有人在大興土木,但景區中沒有任何施工通知,所建樓群也不像是景區的服務設施。由于景區出現了大片工地,破壞了自然景觀,影響了遊覽質量,因而建議相關部門能夠徹查此事,恢複虎峪原有的自然風光。
景區內多處現工地
別墅聳立山坡上
11月15日,記者來到昌平區南口鎮虎峪村虎峪自然風景區。剛剛來到售票口,就看到景區入口前的廣場邊緣,有五六幢別墅依山而建,大多房屋已基本完工,內部偶爾傳來幾聲電鋸的吱吱聲,有人正在裝修。
進入景區後,一條蜿蜒的石子路伸向山谷深處,一側是懸崖峭壁,奇峰怪石,另一側則是綠如寶石的湖泊,遠處山巒疊嶂,松柏蒼勁。但奇怪的是,景區門口明文規定不准私家車開入,但小路上有明顯的重型車輛碾軋過的車轍,使得土路中間隆起,兩邊沈陷,十分難行。
記者沿山谷走了約50分鍾時,忽然看到叢林掩映之中,在一個高約20米的山丘上立著兩幢別墅。兩層高的別墅尚未完工,只是建起了主體框架,牆體外圍搭建起的腳手架還沒有拆。別墅周邊堆放著鋼筋切割機、水泥攪拌機、各種鋼筋、鋼管、木板等設備和材料。別墅對面的山丘上還有5間木質簡易房,十分突兀地立在山上。記者繼續向山谷中走去,發現基本上每隔500米左右,就有一至兩棟別墅建在路邊高起的山坡上,直到5米寬的石子路漸漸變窄,伸進更加幽深的山林中,記者沿途看到多處獨棟別墅,別墅的外形和結構大致相同,其中四幢別墅周邊有工人正在施工,甚至開著鏟車和吊車進行作業。
就在石子路的盡頭,建有一間大約50平方米的板房,房外堆放著大塑料桶、纜繩等,整個山頭成爲一個建築工地。正值中午,平板房內還不時飄出炒菜的油煙味。一位工人告訴記者,這裏距景區門口有5公裏,山谷裏面就沒有施工了。
開山伐樹建別墅
岩石裸露植被稀
工人告訴記者,他們是今年6月份開始在這裏施工的。工人們先用挖掘機挖樹碎石,從山麓起向上開出一條坡道,在大約20米高的地方再進一步開挖山體、填平溝坑、平整土地,然後就山勢建房,每個山坡他們要耗費近一周的時間才能挖出路來。記者看到,每幢別墅下的山丘坡面上,盡是些碎石塊和小石子兒,很多石塊搖搖欲墜,別墅後面也是裸露的岩石和黃土坡,與四周植被蔥郁的山坡十分不相稱,猶如一塊塊斑禿。虎峪山谷中原本保持較好的自然植被以及山石,多處遭到了人爲破壞。
建築工人還告訴記者,他們共有五個工程隊,在風景區中的不同地點同時施工。夏季開山時每個工程隊有三四十人,如今大部分的工作基本完成,很多工人已經離開了,還有一些別墅要等到來年繼續建。記者注意到在某些施工點,一些廢棄塑料袋、餐盒、酒瓶、甚至拖鞋、安全帽等隨意丟棄在山坡上,看樣子也沒有人管。
售樓員:不賣而是長租
區國土分局:未經審批小産權
在售票处记者以买房人的身份咨询时,一位自称售楼的先生主动与记者搭话。他告诉记者,虎峪风景区被评为国家2A级景区,现在景区建成不到15幢别墅,以后规模会逐渐扩大,计划建设上百幢。记者问道:“国家级风景区里能建有私人住宅吗?今后会不会发生纠纷?”他回答道:“尽管放心,我们既然能在这里建房子,就保证不会有纠纷,我们所有的手续都是齐全的,国土局、旅遊局、镇里、村里的各个部门都是同意的。”他小声透露,这些房屋都是与景区“配套”的,他们将房屋“租赁”给游客,只是租期长一些罢了,但“租金”按房屋面积计算,大概每平方米7500元,这样,销售这些房屋就合理合法了。当记者要看相关许可证时,他却含糊其辞。“现在具体的售楼工作还没有展开,房屋还在施工,但已经有两家住户基本确定了,”他提醒记者,现在房价便宜,要趁早买,否则以后房价就高了。
記者查詢到,我國在《風景名勝區條例》中明確規定,在風景名勝區內從事開山、采石、修墳、立碑等破壞景觀、植被和地形地貌等活動以及建設項目的,都必須符合景區規劃,並報省級或國家級建設主管部門批准同意後,方能開展建設。虎峪景區管理處的工作人員解釋說,新修的別墅是景區統一規劃的,屬于景區建設的一部分。但記者注意到,景區中已經建有“紅房子度假村”,可那裏常年沒有人住,早已年久失修。
记者随后从昌平区旅遊局了解到,虎峪自然风景区目前由私人承包商承包经营,目前承包商的承包年限是70年,景区中的别墅是承包商自行开发出售的,与旅遊局没有任何关系。
記者同時聯系了南口鎮政府城建科,相關人員說沒有聽說過景區中有房屋出售的事情。記者在昌平區建委的網頁上也沒有查詢到相關許可證。記者又聯系了市國土資源局昌平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虎峪自然風景區中的土地屬于虎峪村集體所有,景區中修建的別墅屬于小産權,並且目前也查詢不到在虎峪風景區中審批過集體土地建設使用證,很明顯,這裏修建的別墅是違法的。
本报记者 罗乔欣 通訊员 李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