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品牌总网行业资讯】第15届上海国际车展前夕,有关全球车展孰优孰劣的讨论不再是热门话题。人们更关心上海车展111辆全球首发车和69辆概念车将撑起多大的场面,国外车企高层和国内车企掌门人将会有哪些深度的对话,实现什么样的跨国合作。新车、新技术、新能源为上海车展“创新·美好生活”的宣传主题赋予了现实的看点。上海车展玩的就是国际化、大场面,展现更多的是中国人的“正能量”,以及中国汽车业主导世界的能力。
作爲中國也是全球最大規模的兩大車展,上海車展與北京車展每年輪流坐莊,構成了強大的中國車展雙擎。在本世紀初,人們還對“雙擎”褒貶不一,在“中國車展能否成爲A級車展”這一話題上,有過激烈的爭論。事實上,自2009年以後,“中國取代美國成爲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車展做國際車展夠不夠格”,就已經成爲僞命題。
《紐約時報》將舉辦時間最接近的日內瓦車展、紐約車展和上海車展做了一個細致的對比,得出“上海勝出”的結論。文章稱,奧迪將其美國公司管理層派往參加紐約車展,而其全球業務高管則奔赴上海車展;寶馬采取的舉措與奧迪差不多。
日內瓦、底特律、東京、法蘭克福和巴黎車展曾經是世界公認的“全球五大車展”,但路透社早在幾年前就發表文章稱,“世界級車展”指的就是上海車展。“世界汽車制造商正在削減所有的費用,但中國上海是一個例外的地方,車商們爭奪客戶不惜血本,在大把花錢。”
這個說法似乎讓跨國車企參展的目的變得過于功利化。事實上,中國車展的確有其世俗的一面,比如與其他五大國際車展相比,更傾向于香車美女的搭配,更注重明星效應等。但從上海車展、北京車展這幾年展現出的效應來看,“世俗化”的中國車展在硬件和軟件上完全不輸于其他五大車展,而且已經具備引領趨勢的可能性。
在業內,對國際車展的概念基本已經達成共識,認爲其吸引力和含金量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誰來參展,以什麽級別參展?參展的汽車品牌越大,董事長和CEO級別的高層越多,越能體現出車展的國際化。在這一點上,上海車展有著絕對的話語權。不僅跨國車企的最高負責人要來,整個企業集團的全部高管也都坐專機前來捧場。以至于有人會說出這樣的黑色幽默:“如果這架專機失事,這個企業恐怕也要垮掉了。”
二是全球首發車和概念車的數量。以前,人們一直抱怨中國車展有質無量,羨慕沒有汽車工業的日內瓦車展是“國際汽車潮流風向標”。今天,上海車展111款全球首發車絕對能“亮瞎你的雙眼”,這陣容、這規模,可以抵得上另外五大國際車展的總和了。
三是對新技術的展示,以及對未來趨勢的把控。有人說,國外五大車展背後是美國、德國、日本等相對成熟的汽車工業體系,推動其發展的力量就是科技和趨勢。現如今,中國不但是全球汽車工業的利潤核心,同時也將逐漸演變爲技術核心,這個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
在上海车展上,我们可以看到更先进的动力系统、電子系统、车联网,以及对新材料的应用,可以了解到更新的技术流派、更多未来车型的设计理念。这种技术氛围,也催生了中国自主品牌的研发激情,进一步促进了本土技术的发展。
當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時候,中國經濟的獨善其身讓西方國家看到了這裏的巨大潛力。底特律車展和法蘭克福車展的淪落,預示著全球經濟中心和核心市場的轉移;而巴黎車展和東京車展的下滑,則讓這兩大國際車展逐漸墮落爲區域車展,前者是法國車唱主角,後者更像是日本廠商的自娛自樂。近年來,日內瓦車展也顯露出頹勢,今年在全球首發車和概念車的數量上已經遠遠落後于上海車展。這正應了路透社幾年前的預言,“世界級車展”或許只剩下上海車展了。
在上海車展的展出規模和觀衆人數呈幾何上升趨勢的同時,中國車展業也因爲其規模效應屢次刷新盈利紀錄。上海車展將“頂級車展”的招牌收入囊中,同時也肩負起引領全球趨勢、開創汽車業嶄新局面的重任。我們需要明白,市場地位決定了中國車展在全球車展中的話語權,但要想引領趨勢,僅靠一個看似“潛力無窮”的市場,是無法勝任的。
(責任編輯:乘日攬月)
http://www.35176.com/shop/